用敬業程度來分類公司員工,給予5個提升年輕世代員工敬業度的建議
根據麥肯錫的報告指出,因員工不願投入工作、敬業度低迷,甚至發生人力流失的情況時,造成的生產力損失,最高會讓一間在標準普爾 500 指數裡中等規模的企業,每年損失超過 3 億美元(約新台幣 96 億元)。
麥肯錫表示,如果企業想要補起這個漏洞,首先要具備的觀念, 是團隊成員並不是一模一樣的,每個人的需求和渴望都會有所差異,必須對症下藥才有望解決。 為了讓雇主和主管更容易辨識員工當前的狀態,他們透過滿意度、工作的意義、職場彈性等 12 個標準,將員工分為了 6 大類型。
麥肯錫提到的 6 大類型員工,分別為放棄者、破壞者、溫和脫離者、雙重者、忠誠者與新星,並標示出不同類型員工在組織中平均的占比,以下就由敬業度低至高排列,說明這 6 大類型員工的特徵,以及如何應對的策略。
1. 放棄者(The quitters):占典型中等組織的 10%
放棄者無論對組織的滿意度或是忠誠度皆為最低, 但不代表他們績效最差。 因此,對於企業主來說最該避免的,是當前高績效員工覺得努力沒被看見、工作失去意義,而轉為這個族群。團隊主管能透過協助設計清晰職業途徑、賦予他們更有興趣的職責或提供相當的薪資報酬,以「預防」他們變心。
2. 破壞者(The disruptors):占典型中等組織的 11%
不同於放棄者,破壞者員工會更主動表達他們的不滿,甚至是帶給其他同事負面影響。通常他們的績效相對低落,有一部分甚至會拖累團隊,透過安靜離職、大聲離職等行為,增加同事的工作負擔或損害士氣,因此麥肯錫形容他們是有毒的群體。當然,領導者可以選擇給予他們發展、輪調的機會,藉此消除不滿,但如果未能看見效果,仍應要求破壞者制定績效改善計畫,甚至得學會對他們主動放手。
3.溫和脫離者(The mildly):占典型中等組織的 32%
這群員工可說前陣子勞動市場最流行的「安靜離職」代表——投入最低水準的心力與時間,勉強符合或略低於公司的期待。組織可以採行的對策,比起會引起反效果的過度逼迫或微管理,賦予他們適度的自主性和彈性,其實還是有高機率,可以喚回溫和脫離者對工作的熱情。
4. 雙重職業者(The double-dippers):占典型中等組織的 5%
雙重職業者的定位相當特別,是指在雇主可能不清楚的情況下,同時擁有 2 份或更多工作的人,他們的敬業程度剛好有一半低於溫和脫離者,另一半則是更高。這些工作者經常是出於必要條件,才需要擁有多份薪水。公司若能提供符合期待的報酬、協助改善出理想的福利政策,甚至給予明確晉升條件,都能大大提升他們的敬業度。
5.忠誠者(The reliable and committed):占典型中等組織的 38%
忠誠者指的是對當前的工作、組織感到滿意的員工,不只會完成分內工作,還會自願從事額外工作,或主動為公司想得更多。這群人相較於獲得額外的獎勵,更在意公平性。因此組織在處理放棄者或破壞者時,要小心別讓忠誠者認為自己積極付出,卻拿到跟企業為了留下敬業度低的同事相同的報酬。
6.潛力新星者(The thriving stars):占典型中等組織的 4%
最後是組織中最能創造價值,並帶給團隊正面影響的潛力新星,在維持自身高績效或高產出的同時,還會讓周遭的人感受到安心、信任,進而強化整體表現。企業除了給予新星足夠的重視,反而要留意他們會不會因為工作量更多,而出現職業倦怠的可能性,所以要謹慎管理他們投入工作的項目和時間,避免讓新星只是曇花一現。
可從敬業度將員工分為三部分
1. 低於平均:準備離職者、破壞者與輕度脫離者。
2. 高於平均:可靠的忠誠者、明星員工。
3. 雙重工作者:大約占 5% 左右,指的是從事 2 份以上的工作。
蓋洛普調查顯示,敬業度下降的主因之一是職位要求與前景不明,也就是「不確定自己的工作的意義」。自疫情爆發以來,認為「職務範疇、角色明確」的員工掉了 4 個百分點。除了職務範疇不明之外,對組織滿意度降低、與組織使命或目標聯繫感不高等,都是造成敬業度下降的原因。
每周進行一對一對話,幫助員工釐清個人職責與目標
既然工作定位模糊,會使員工的敬業度下降,主管要怎麼做才能提高清晰度呢?蓋洛普調查發現,關鍵在於員工感覺到自己在過去一周內「收到有意義的回饋」的程度。
那構成主管與員工之間有意義對話的要素是什麼?調查發現,這些對話包括要討論到「合作狀況」、「目標」和「優先事項」,並建立共識,另外討論員工具備的優勢也很重要。這些對話可以有效預防員工感到與組織脫節,因為管理階層清楚知道每位員工的貢獻,也可以明確表達員工的工作如何對組織創造更大的影響力。這些對話也可以確保當組織或職務內容發生變化時,雙方仍清楚彼此的期望,而且這些期望都是有彈性,可以隨時調整的。
如何留住年輕人?蓋洛普:給予工作彈性,但仍有實體辦公時段
針對年輕世代敬業度低下的情形,蓋洛普研究也提出 5 個改善方案:
- 雇主必須提供混合工作的彈性,但也清楚訂出實體辦公的時間。 實體到辦公室較有助於建立忠誠度,對需要發展和指導的年輕員工而言,與組織有所連結使很重要的,建議可以設定每周具體需要到辦公室工作幾天(至少兩到三天,這取決於團隊的獨立和協作工作比例)。
- 領導者和管理階層必須以身作則,定期到辦公室工作。 員工需要透過面對面的溝通了解實體辦公時間對自己、組織和客戶的好處,管理階層也可以開放地與員工討論需要多少實體辦公的時間。
- 給予員工靈活和個人化的學習和發展機會 ,並且符合他們的強項、興趣和目標。
- 過去需要每天到辦公室上班的員工,應該擁有彈性上班的選項。
- 徵求並採納年輕員工的想法和意見,鼓勵合作和創新。
總結:
麥肯錫的報告顯示,低敬業度導致的生產力損失對企業影響深遠。為了改善員工的工作投入感,企業需要認識到員工的需求差異,並根據不同類型的員工採取相應的策略。特別是對於年輕世代,混合工作模式、靈活的發展機會和鼓勵創新的環境是提升敬業度的有效方法。透過這些改進,企業能夠更好地留住人才,提升整體業務表現。
資料來源: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68533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67587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6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