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轉型如何與人資相輔相成

人資小週末

2024年4月30日 下午 1:53

人資小百科

隨著企業對AI整合的推進,能完善運用AI的企業將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對於人資來說,若熟悉演算法的特性和應用方向,將為組織發展做出更多貢獻。以下將針對人資功能轉變、AI特性與潛在人資應用、未來挑戰與建議進行論述。

#人資功能演進 : 從專注當下到規劃長期策略

由於新科技應用已成為組織變革的重點組成,加上商用AI技術趨於成熟,若人資要從被動的人事行政轉變成企業發展的策略夥伴,熟稔AI運用和對「員工面向」的研究能力為其中關鍵。人資應思考如何收集適當的數據以供分析和預測,並優化現有的招募、訓練和留才方式,將AI與各個人資職能結合。因此,熟悉AI並反思當前人資角色能夠做出的改變成為當務之急。

#導入AI對人資影響 

儘管AI技術對於一般工作者來說可能過於複雜,但可簡單理解成數據、演算法與模型三大項目,當收集到充足的訓練數據,就能讓演算法分析這些特定資料,經過反覆最佳化後求出該問題的解方模型。例如讓AI讀取獵頭偏好的履歷資訊,經由演算法分析後得出那些應徵者更適合該職位。AI技術的導入讓決策不再只能靠經驗和直覺,而是可根據數據分析、解決、和預測問題。

✔️ 業務自動化

AI能夠處理較低層級的重複性工作,從而提高業務效率。像是常見的員工問題可以交由語音AI回答,而當員工想要申請休假許可時,人資不需要親自查閱目前休假情況,而是交由AI先行判斷。研究也發現,採納AI工具的招募行政流程比一般招募效率高出19%(Harris Interactive & Eightfold.AI, 2018)。由於AI的工作分擔,使得人力資源部門能夠專注於面試規劃、候選人評估、文化適配度等高層次面向。

✔️ 整合跨平台資訊並分析

隨著人資功能豐富化,企業可能已建置招募、員工學習、績效等多個數位管理平台,然而若不同平台間沒有事先整合,或是想將人資數據與企業財務、產品業務等報表合併分析,相較單純仰賴人力整理資訊與解讀報表,AI能更有效率地得出資料洞見。

✔️ 預測問題並提供決策建議

一個完善的AI系統能夠隨時追蹤與分析人才資料庫,以瞭解組織目前的技能概況 ( skill landscape ) ,進而找到減緩組織敏捷與成長障礙的方法,並預測未來技能需求。這樣的系統能夠提供有資料依據的決策,協助進行策略性的勞動力規劃。

#人資領域的AI應用 : 讓招募、訓練與留才舉措更完善 

當人資辨識並收集到關鍵資訊後,便可交由AI進行資料解讀。例如過去特定職位的技能條件須仰賴人力定期更新,如今可透過演算法分析工作角色( Job Role )、條件( Job Description )以及所需能力 (Job Ability )的未來走向,這讓人資更容易規劃清晰的招募與訓練發展方案。

📌 招募面

在招募過程中,無論是一開始的人選搜尋,還是後續的履歷篩選和面試舉辦,AI都能夠顯著加快流程效率。根據Harris Interactive的調查,採納AI後,應徵者篩選效率提高了13%。AI工具能夠從人才資料庫中進行人選技能程度評分,從而找到合適的人選,面試遴選採用AI也有機會降低人為偏見。

📌 訓練面

相較過去的統一課程編排,AI能根據績效和技能數據輕鬆找到員工缺少的重要技能,並根據個人化需求制定課程。在面臨快速變化的產業環境下,AI的協助能夠降低員工的學習成本,進而對建立持續學習和適應力的企業文化起到推動作用。

📌 留才面

大部分人資工作者可能都想像AI是冷酷無情的,但實際上它有機會強化人際關係,如即時回應員工的心理需求,提供更加個人化的支持和關懷。AI助理可快速回答職場新進者的問題,如主要聯絡人、學習建議、公司福利資訊,幫助員工快速適應新工作環境,進而改善入職感受。當AI從數據中發現某些員工的生產力下降、感到疲倦,或是缺乏歸屬感時,便能通知人資部門,以利制定相應的員工參與度和獎勵政策。

📌 決策面

如前所述,AI擅長整合大量資訊並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當人資長和高階人資主管需要應對不同的組織挑戰,如長期人力資本規劃、升遷制度變革時,AI能夠有效解讀大量資訊,從而提高決策完善度。

#AI應用的潛在挑戰 

✒️  決策資料完整性 & 演算法偏頗

有效的AI決策需要充分的資料支持,導致企業的數位化程度對於資料收集的難易程度有著重要的影響。資料的正確性也會影響演算法的結果,舉例來說,若想分析過去十年技能需求的變化,但只有近五年的歷史資料,可能會導致分析的不完整性。

理想上演算法的運作不應該受到人為偏見的影響,但如果演算法的基準本身帶有隱性偏見,或者在分析過程中將某些正面特質歸因於無實際因果關係的因素,那麼偏見結果仍然可能會產生。例如,亞馬遜在2018年的AI招聘系統就因為過去獲聘者多半是男性,導致將女性認定為負面因素,進而產生了性別歧視的問題。

⚙️ 可能解方 : 針對資料和AI的解讀能力

人資在應用AI進行招聘等事務時,應特別注意資料正確性和演算法稽核,以避免產生錯誤的結論和隱性偏見。舉例來說,人資應確保訓練資料具有多樣和代表性,並且排除演算法設計中可能存在的偏見因素。由此可知,對資料和AI的解讀能力已經成為未來人資領域的必要條件之一。

✒️ 隱私與法規監管

由於AI訓練資料涉及企業與員工的眾多敏感資訊,若企業無法保障資料安全性,不但減損員工權益,也可能會有法律訴訟問題。另外為了維護工作者權益,2021年紐約市通過144號地方法,要求使用AI技術的招聘須定期進行演算法稽查,確保企業使用的演算法不含種族與性別偏見等。若企業在使用AI時無法滿足資料治理和法規要求,除了會遭受罰鍰,也可能提高經營成本而損及競爭力。

🔈台灣法規現況 : AI仍處於初期推動階段

根據行政院的〈臺灣AI行動計畫 2.0〉,目前政府部會主要將建立AI發展資源視為優先要務,其中包括人才培訓、AI軟硬體產業、資料治理與法制、運算資源確保等方面。然而,與人資最關聯的勞動部僅列有「研析AI對社會衝擊及因應準備」的廣泛目標,尚未頒布演算法稽核相關的監管法令。然而隨著未來AI應用的成熟,可預期相關的勞動監管法將會出現,因此人資也應關注法規發展的動向。

✒️ 能投入資源有限,如何將錢花在刀口上?

人資在進行AI轉型時可能因為市面上五花八門的AI工具感到目不暇給,或是對於自行研發和委外的選擇猶豫不決。由於每家企業的特性和資源分配不同,因此盲目跟著「浪潮」走的結果或許不如預期。

⚙️ 可能解方 : 熟悉部門業務組成和特性

AI轉型並不意味著將所有工作都交由演算法處理,而是在根據優先順序排序和篩選業務特質後,將目前資源挹注到該功能區塊。例如,在招募時的履歷篩選需要處理大量資料且具有高度重複性,採用AI輔助的性價比就非常高。若要達成上述目標,人資部門需要熟悉各種職能特性,才能讓AI轉型針對問題的根本性加以解決。

📍小結 : 擁抱AI是維持企業競爭力的必要手段

大部分企業都認同AI轉型是不可避免的趨勢,然而對AI特性的熟悉程度、數位化現況、職能架構分析和預算額度都會影響人資部門的轉型效益。除了雇用KPMG等轉型顧問的方式,訓練員工的人機協作能力同樣重要。當員工了解到AI的使用益處,以及直接面對AI和日常業務結合可能遇到的挑戰,才能對AI轉型提出第一手的建議。

人資可以透過教育訓練培養人才的AI運用能力,包括線上課程、實作工作坊以及AI專案實作。同時,建立相應的激勵制度也很重要,例如設立AI實用化的KPI目標。當員工在時限內完成一定比例的工作業務AI化,即可獲得表揚,進而提升員工對AI工具的接受度。

儘管AI應用會取代許多人資既有的業務,但是涉及高度人際互動、策略發想與制定等方面仍然需要人資負責,因為即便AI是解決問題的高材生,在情感判定、創造力等領域還是遠不足人類本身。在這波轉型浪潮中,人資工作者不需要擔心被AI取代,而是應該思考如何善用該新興技術來提升職能成效,讓企業取得更好的競爭立足點。

撰寫者 : 陳侑均

參考文章 : 

圖源 : freepik

文章標籤

# AI# 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