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引入AI的挑戰與解方

員工權利與科技發展的平衡

人資小週末

2024年8月31日 上午 9:00

佳文分享

企業引入AI的挑戰與解方:員工權利與科技發展的平衡

撰寫者謝佳恩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人工智慧(AI)正逐漸成為企業提高效率的重要工具。然而,隨著AI的廣泛應用,也伴隨著一系列挑戰,特別是員工對自身職位被取代的擔憂。那麼,企業應該如何有效地引入AI技術,以實現效益最大化並不使員工的權益受損呢?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AI技術所帶來的益處。AI不僅能顯著提高生產力,還能通過超大量的資料分析,提供深入的洞察與預測能力。然而,在享受這些技術進步的同時,企業也應認識到其潛在的風險,如隱私和資安問題、程序的透明度不足導致偏差引起的歧視,及員工對被AI取代的恐懼。

    當企業面臨這樣的挑戰時,可以參考現有的指導手冊,如A guide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t the workplace歐洲經濟社會委員會所提出的指南,指南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提到人工智慧的發展背景和面臨的挑戰、AI法規的推動、公民社會問題、企業使用AI的建議,以及AI談判工具在法律上的應用。

    本文主要旨在分享「企業使用AI的建議」,在AI技術導入前,需要經過評估需求、評估影響、與員工對話、留意法規四個階段。

第一步─評估需求

    可以透過指南中提出的8個關鍵問題,包括(1)公司目前是否有使用AI的系統?(2)誰來決定導入何種系統?若要從外部購買,要如何選擇廠商?(3)這個系統會對多少人有幫助?(4)系統可能對誰造成不利影響?(5)誰會是用不到、不會用AI而被排除的,他們的社交、社會權利是否會受到負面影響?(6)真正運用AI系統時會需要通過什麼樣的程序?是否需要先徵求誰的意見?(7)AI所蒐集到的數據的由誰負責?誰可以有權使用或檢視?(8)使用者和員工是否會要參與AI系統的設計?通過以上這些問題的評估,企業就可以更清晰地評估AI技術的實際需求。

第二步─評估影響

    承接前述問題第3-5題,對於即將導入AI技術,會對其產生幫助的員工,應給予教育訓練,讓其具備運用AI使用的技能,也避免有員工因不擅長使用數位工具而被排除在外;會對其產生不利影響的員工,要決定是否對員工進行職務調整或再培訓,降低員工因導入而權益受損。

    此外,在使用AI時,可能會運用來對勞工進行監管,雖也是為了提高生產力,但不因以犧牲員工工作條件為代價,企業在使用大數據輔助了解員工績效時,建議在隱私權保障上,開放工會有質詢的權力,來和員工一起討論哪些資料是否可以收集、會做哪些程度的使用。

    關於不合適的監控程度,法國資訊自由委員會(CNIL)有提出相關規範,例如持續的透過鏡頭視訊或音訊監控,像是要求員工一直在鏡頭中、一直監控員工的電腦畫面或要求其用頻繁的任務以證明他們在工作中,被認為是過度的侵入入式監控,對於員工的隱私、工作自主性將帶來影響,而CNIL期望,雇主與員工應具備信任關係,而不是單純透過這種硬性的非人性化監控方式來規範員工。

    另外,針對人工在編寫AI程式時,可能會帶來的歧視問題,建議可以交由第三方的機構審核,並讓勞工代表參與到說明會/討論會議中,同時編寫完成的演算法,應該要要具有可解釋性、可理解性、簡明性、可檢視性,來避免歧視問題發生。

第三步─與員工對話

    企業應在導入前與員工進行充分的對話,以減少其不安情緒。在導入過程中,應增加員工的參與度,使其能夠切實感受到公司未來的發展目標與變革方向,而在導入之後若員工感受到自己的權利受損時,應有可以申訴、提出問題的管道,或是可以建立人工智慧倫理委員會,針對AI技術進行管理和制度改善。

第四步─留意法規

    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中有相關的規則可以供企業在導入AI技術時參考,讓企業做AI技術使用相關的決策時,例如關於如何公平、透明的處理數據、若有資料庫洩漏情形發生的解決方式、若要移轉資料庫的方式、若有爭議時的處理程序等等。

總 結

    AI技術的導入宗旨在於「AI協助我們」,而非「讓人類成為AI的附屬品」。企業在引入AI時應以人為本,保持資訊透明度,促進員工參與決策和再培訓以消除不安與焦慮,並確保AI技術的公平和負責任使用,讓AI除了帶來生產力的提高、創造價值外,也維護員工的尊嚴和權益,從而達到員工權利與科技發展的平衡。

-

小複習─企業導入AI的正確順序

評估是否真的需要

評估會帶來哪些影響及應對方式

與員工對話,讓員工參與決策會議

留意相關使用、監控法規

正式引入

-

參考文獻

文章標籤

# 人工智慧#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