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只是開始,移轉才是關鍵—如何確保員工真正應用所學?
0327佳文
《訓練只是開始,移轉才是關鍵—如何確保員工真正應用所學?》
撰文者:黃若芸
指導老師:羅華美
企業花了大把資源辦培訓,結果呢?員工上完課,熱血沸騰地回到工作崗位,然後……什麼都沒改變。這就是訓練移轉的問題,員工可能在課堂上學會了一堆理論和技巧,但如果沒有真正用在工作上,那這些訓練等於沒發揮到其價值。那我們該如何確保員工不只是「學會」,而是能夠「用出來」呢?以下這篇文章將帶你深入探討,如何能使訓練發揮投資前期待的效果。
影響訓練移轉的關鍵因素
在談到訓練效果前,首先我們要了解,影響訓練成敗的關鍵因素有那些,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個人因素:在個人層面,員工的動機、態度和自我效能會直接影響學習應用程度。學習是一回事,敢不敢用又是另一回事。有些員工學了新技能,但怕犯錯、不習慣改變,或者根本不覺得新方法比舊方法好,即使培訓內容再實用,如果員工缺乏實際應用的信心,仍然可能選擇維持原有的做事方式。
2.主管是否支持:主管的角色至關重要!如果主管對這些新技能沒興趣,甚至覺得「沒必要改變」,員工自然不會有動力去嘗試。主管是員工的學習推動者,沒有主管的支持,訓練就容易像沒水的種子,沒有發芽的機會長不出來。
3.組織環境:如果企業沒有提供適合的資源、機會,甚至沒有在績效考核裡納入新技能應用,那多數的員工會有動機去實踐新的技能嗎?舉例來說,一名服務員若在銷售培訓中學會新的顧問式銷售技巧,但公司仍以傳統的業績壓力作為評估標準,那麼他可能會選擇繼續使用舊有的銷售方式,而非嘗試新的方法。
如何確保員工真正應用所學?
如上所述,我們既知道影響訓練成效的問題在哪兒,接下來要提供給各位的,是可以思考的解決方向—如何讓員工成功地將學習的內容應用於工作上,是可以採取作法。
1.讓訓練更貼近工作場景
傳統的課堂講授往往太過理論化,員工聽完覺得有道理,但一回到工作現場就忘光光。企業可以設計「情境式學習」,透過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模擬演練等方式,讓培訓應該更實戰化,員工在受訓時即能練習實際應用。
2.主管參與並持續追蹤學習成果
主管應該在訓練前與員工共同設定學習目標,確保訓練與工作需求相符。在訓練後,主動詢問員工學到什麼、在員工應用新技能時提供回饋與支持。例如:當員工學習了新的簡報技巧,主管可以要求員工在團隊會議中實際應用,並提供具體建議讓員工能夠有更好的表現。
3.設立「學習—應用—回饋」機制
學了不用,很快就忘,面對這樣的窘境應該建立學習移轉機制,確保員工在受訓後能夠立即應用。我們可以將這個機制分為學習前、學習後及持續學習:
學習前-設定應用計畫:讓員工在訓練開始前就思考如何應用新技能。
學習後-短期應用測試:在訓練結束後的2-4週內,要求員工提供應用實例。
持續回饋與優化:透過一對一輔導、學習社群或工作坊,讓員工不斷調整應用方式。
4.將新技能應用納入績效評估與獎勵機制
當學習應用與績效考核、升遷或獎勵制度掛勾時,員工也將更有動力去實踐所學。舉例來說,企業會在績效評估中可以增加新技能應用度的相關指標,並提供獎勵給在工作中成功運用新技能的員工。此外,內部競賽、獎金激勵或公開表揚也是推動訓練移轉的有效策略。
如何評估訓練的真正影響呢?
許多企業選擇參考柯氏學習評估模式(Kirkpatrick Model),不僅藉此評估學員的學習成果,也能追蹤學習如何影響行為。茲簡要說明如下:
1.反應層次(Reaction)
(1)評估內容:了解學員對訓練內容的感受,例如課程的適用性、講師的表現、學習環境等。
(2)舉例:
設計課後問卷調查,收集學員的即時回饋。
舉辦小組討論,了解學員對訓練內容的實際體驗與建議。
觀察學員在課堂中的參與度,評估學習興趣與動機。
2.學習層次(Learning)
(1)評估內容:檢測學員是否掌握新知識與技能,確保訓練的學習目標達成。
(2)舉例:
設計筆試或實作測驗,測試學員對於關鍵概念的理解與應用。
讓學員在訓練過程中進行模擬演練,並由講師給予即時回饋。
訓練結束後,要求學員向團隊或主管分享所學內容,加強記憶與應用。
3.行為層次(Behavior)
(1)評估內容:觀察學員是否將所學知識、技能、態度運用在工作中,確保訓練轉化為實際行動。
(2)舉例:
訓練後 1-3 個月內,由主管進行行為觀察與績效評估,確認員工是否改變工作方式。
設立學習夥伴制度,讓員工之間互相回饋與分享應用經驗。
設計「應用報告」,要求員工描述如何在工作中運用新技能,並獲得主管回饋。
4.成果層次(Results)
(1)評估內容:衡量訓練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如業績成長、成本降低、客戶滿意度提升等。
(2)舉例:
設定關鍵績效指標(KPI),如生產效率提升、客戶回購率增加等,來衡量訓練的影響。
追蹤員工在訓練前後的工作表現,分析數據變化。
設計投資報酬率(ROI)報告,計算培訓成本與收益,確保訓練投資帶來實際價值。
要注意的是,當我們評估訓練效果時,往往卻發現行為層次(Behavior)和成果層次(Results)是最困難操作的,這是因為任何訓練都會發生訓練效果遞延(Time Lag Effects)的狀況,往往需耐心等待一段時間,才能看到員工行為或組織績效的改變,這回應了前面所述的心「學習—應用—回饋」的概念,就像種下一顆種子,得讓它慢慢發芽、成長,才能看到真正的收穫。
一般來說,行為及組織績效改變並不會即時發生,以訓練的類別的「遞延效果」來看,就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態度(attitude)而言:
²知識技能類訓練:幾週內就能觀察成效,如可以透過考試、取證及現場實作測驗的方式得知操作的熟練或精熟程度。
²管理職能訓練:需要3~6個月的延遞時間再評估,才看得出影響。而高階管理課程通常也不適於短期的行為評估,因為這類訓練的影響往往是更長遠的決策改變,而非馬上見效的行為轉變。
行為層次的評估在於確認員工是否把學到的知識轉化成實際行動,而不是「上課很熱情、下課回原形」。因此,在問卷的設計上,更需要精準地對應培訓目標,確保能測出真正的改變。
成果層次的評估則是關注訓練對組織績效的影響,例如生產力提升、銷售額成長,或者員工滿意度的提升,但這些數字不會馬上跳出來,通常要等6~12個月,透過前後數據對比,才能更清楚地判斷:訓練究竟是推動業績成長,還是「做做樣子」?這不僅讓企業能有效衡量培訓成效,也能確保資源投入得有價值。
結語
訓練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員工學到了什麼,而是在於他們是否真正將所學應用到工作中,並為企業帶來實質的成效。無論是主管的支持、組織環境的塑造,還是長期的績效追蹤,每一步都在為訓練移轉鋪路。讓學習與工作相互結合,訓練才能真正發揮其價值,讓企業不只是「投資學習」,而是「學習帶來投資回報」。
訓練不是終點,而是一個起點。讓知識成為行動,讓行動帶來改變,這才是培訓的真正意義。
參考文獻:
初探新版柯氏學習評估模式連結
TTQS人力資源管理-企訓篇 第六章 成果與評估 連結
要做好員工訓練,先理解員工困難 哈佛商業評論。Ali Jaffer.,& Mona Mourshed. (2017) 連結
訓練移轉概念與多元執行方式之探討 連結
學習(訓練)成效評估之應用實務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