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職場or傷害品牌?】員工在社群媒體發文的雙面刃!
撰文者:陳又菁
如何在數位時代中,既塑造真實形象又守護企業資產?
近期網路上流傳某公司員工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上班日常,引發廣泛的討論與熱議,這樣的情況猶如一把雙面刃,既可能為企業帶來正面的品牌曝光和員工參與感,也可能因為不慎洩露機密或不當言論而損害企業形象,事實上,現今社群媒體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員工在這個平台上的每一則分享,都有可能成為企業公眾形象的一部分,因此,如何在促進企業透明度和員工自我表達之間取得平衡,成為企業面臨的重要課題。
現今的數位時代,社群媒體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社群媒體的普及,員工在社群平台上發表與工作相關的內容時,可能對公司和個人職涯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尤其是Y世代(千禧世代)和Z世代,他們成長於數位科技蓬勃發展的時代,對社交媒體的使用尤其熟悉,Y世代注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重視品牌的真誠與透明度;Z世代則是真正的數位原住民,擅長多任務處理和創新思維,對於科技的運用瞭如指掌,這兩個世代正逐漸成為未來職場的主力軍,預計到2024年,Z世代在全球勞動人口的佔比將達到23%,因此,企業需要深入了解這些新世代的需求和價值觀,以便在透明度和品牌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點,這些影響正凸顯出「透明職場」與「傷害品牌」之間的矛盾與博弈,本文將深入探討這一現象的兩面性,並提出企業如何平衡透明度與品牌保護的策略。
透明職場的優勢
❮ 建立信任與親近感 ❯
企業內部的真實故事和正面經驗能夠打破傳統企業神秘化的形象,當員工在網路上分享工作的點滴,不僅讓外界看到企業的真實面,也有助於提升大眾對企業的信任,透明的企業文化往往能夠吸引那些認同企業價值觀的人才,進一步促進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情感連結。
❮ 提升品牌曝光與正面口碑 ❯
根據LinkedIn的調查,85%的求職者認為員工推薦是了解公司文化的最可靠來源,透過員工的社群分享,潛在人才能更直觀地了解公司的工作環境和文化,有助於吸引志同道合的人才,正面的工作體驗分享能夠在社群媒體上引發廣泛共鳴,形成口碑效應,有助於企業形象、雇主品牌的提升,外部網友的互動與讚譽,也可以為企業帶來額外的市場影響力。
❮ 促進內部凝聚與企業文化 ❯
當企業鼓勵員工公開分享工作經驗時,內部員工間的互動與認同感也會隨之提升,這種正向的內部氛圍,有助於激勵員工士氣,進而轉化為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強的團隊合作精神。
傷害品牌的潛在風險
❮ 機密資訊洩露的隱憂 ❯
在追求透明度的同時,員工可能無意中洩露公司內部不宜公開的資訊,這包括未經正式發布的產品資料、內部流程、財務狀況,甚至涉及到商業機密的數據,這類的資訊一旦經外流,可能被競爭對手利用,對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 言論不當引發負面輿論 ❯
社群媒體上的發言很容易被斷章取義或誤解,即使是出於善意的分享,也可能因表達方式不當而引發公眾質疑,進而演變為輿論風暴,這樣的情況不僅影響企業形象,還可能對企業內部的士氣造成打擊。
❮ 法律與倫理風險 ❯
部分工作內容可能涉及客戶隱私或敏感資料,若不加以控制,很可能觸犯法律法規,此外,員工在社群平台上的個人觀點與公司政策不一致,甚至出現與企業價值觀背離的言論,這些都可能引發公關危機和法律糾紛。
❮ 吸引不適合的人才 ❯
若員工在社群媒體上分享過於歡樂和輕鬆的內容,這雖然能展現輕鬆工作氛圍,但也可能吸引到那些僅看見娛樂面的人才而忽略正式工作時該有的態度,這樣的人選可能並非企業長期發展所需,他們的加入可能會導致工作效率下降,進而影響企業整體表現與團隊文化。
企業應對政策:如何平衡透明與專業形象?
❮ 制定制定明確的社交媒體政策 ❯
企業應建立一套清晰的社群媒體規範,不僅要明確哪些資訊可以公開,同時也應指導員工如何在展示企業文化時兼顧專業與正能量。這樣既能保持透明度,又能防範洩密及形象失衡的風險。
❮ 進行定期培訓與內部溝通 ❯
通過定期舉辦社群媒體使用培訓,讓員工明白正面發文與適度表現之間的平衡點。企業也應該加強內部溝通,確保每位員工理解並認同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從而在發文時能夠既展現輕鬆氛圍,又不失專業態度。
❮ 設立審核與危機溝通機制,及時應對潛在問題 ❯
對於可能影響企業形象的內容,企業可以設立一個審核機制,在發佈前進行過濾與審查。此外,針對外界反饋,應迅速做出應對調整,確保企業形象與品牌理念能夠長期穩定地維持在正確軌道上。
針對以上解決方案,企業在建立機制時,也需同時考慮到不同世代的需求,透過差異化的政策,企業可以更好地滿足不同世代員工的需求,同時促進跨世代的理解和合作,從而在保持透明度的同時,也維護專業形象,不僅能提高員工滿意度和生產力,還能幫助企業在人才市場中保持競爭力。
結語
員工在社群媒體上的分享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企業需要在鼓勵透明度和保護品牌形象之間找到平衡點,透過制定明智的政策、提供適當的指導,以及培養正面的分享文化,而員工則應該謹慎行事,做好自我保護,包括遵守公司政策和保密協議、避免發布可能引起爭議的內容,並謹記個人言論可能影響職業發展,如此一來,企業即可將這把雙面刃轉化為競爭優勢,在數位時代中脫穎而出!
參考文章
- https://www.career.com.tw/CareerNews/AtrcleContent/F4D378E34F2D1387F929AB93810523BC
- https://www.emba.com.tw/?action=news_detail&aID=4012
- 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vert_cap/2016/09/160915_vert_cap_think-before-you-overshare-yes-it-can-get-you-fired
-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columns/view/64392
-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82972
- https://www.gqlittler.com/resources/news-and-views/reputational-damage-through-social-media.htm
- https://alilarry.blogspot.com/2009/07/zappos.html
- https://inawang.com/em-ig01/
- https://www.italent.org.tw/ePaperD/34/ePaper20241100005
-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80684/why-gen-z-are-so-different?
- https://blog.104.com.tw/gen-z-in-the-workplace/amp/
-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69425
-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international/blog/3015305?utm_source=facebook.com&utm_medium=social&utm_content=bw&utm_campaign=content&fbclid=IwY2xjawJWV85leHRuA2FlbQIxMQABHZAMlX2ZjHouJja-g1lOW5ER0eE5ukV4ZIhXGVjPIkGN7gzrQC8zceuiMQ_aem_RBWsRNJBOrx5uap-DHyj8A
- https://gremlinworks.com.tw/xyz%E4%B8%96%E4%BB%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