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職不是叛逆,是訊號:HR要看懂人才流動語言

人資小週末

2025年6月23日 下午 2:20

佳文分享

一、引言

在這個變動快速、人才流動成為常態的時代,離職與裁員不再只是冰冷的數字或單一事件。對HR而言,每一次的離職都像是一封來自組織內部的訊息,提醒我們重新審視企業文化、管理方式與員工價值觀。

尤其是近年來,Z世代與中高階主管的離職現象持續被關注,背後蘊藏的意義遠超乎表面。現況也顯現出離職不再總是「爆炸式」抗議,更多時候是一種「無聲離職」——員工選擇靜靜退出,不再積極參與,甚至在團隊還未察覺時,已經悄然離開。

二、離職率是一種訊號

離職率本質上是組織健康的動態指標,反映了員工對工作環境、管理、文化與發展機會的真實感受。若過度追求零離職率,反而可能導致組織僵化、人才斷層,甚至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其實現在很多公司也逐漸理解零離職率並不一定是好現象,重點在於離開的人是否為企業重點培育人才,若只是自然淘汰,反而有助於組織新陳代謝。

離職率的變化,應該被視為組織發展的溫度計。適度的人才流動有助於組織帶來新觀念與活力;反之,若離職率異常高漲,則是組織必須正視的警訊。

根據員工在職時間的不同,離職原因也各有差異:

  • 三個月內:多與工作本身有關
  • 半年至一年:多與直屬主管相關
  • 一年至兩年:多與組織文化相關聯
  • 三至五年:職涯發展關係
  • 五年以上:常見職業倦怠

HR應善用離職分析報告,從數據中抽絲剝繭,找出真正需要改善的關鍵,而不是僅僅「管理」離職率這個數字。

同時,也要觀察新人留任率與離職部門分布,若新人離職偏高,需檢視招聘廣告與面試流程是否誇大不實,或是部門主管管理問題。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根據2022LinkedIn 全球數據,人資部門的離職率達 14.6%,高於多數部門,這反映出 HR 對組織變化具有高度敏感性,也展現出其自我保護意識。高流動性的職位,多半涉及諮詢、溝通與人際協調等工作,著重於情緒理解與策略應對,而非僅仰賴制度與流程。然而,若本應相對穩定的部門,例如財務也出現高離職率,則更需引起重視,這往往是組織文化、管理結構或內部氛圍出現深層問題的警訊,值得企業進一步調查與反思。

三、Z世代離職背後是價值觀的轉向

Z世代(約1997年後出生)已逐漸成為職場主力,帶有鮮明的世代特徵。調查顯示,近半數若對公司價值觀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不滿,會在兩年內選擇離職。這不只是待遇問題,更來自價值觀落差與職場體驗的失衡——他們關注的不僅是工作內容,更重視整體氛圍與個人感受是否被尊重。

相較於Y世代傾向隱忍與妥協,Z世代更勇於追求個人價值與自我實現。這不是叛逆,而是一種對「付出與回報是否對等」的理性思辨。

「安靜離職」現象也在Z世代中尤為明顯,他們不再用激烈方式表達不滿,而是選擇默默退出、不再主動發言,甚至只以「都可以」、「沒意見」回應主管,這些都是心理離職的徵兆。

Z世代講究「FUFutureFreeFastFair」五大感受指標:

重感覺、期待未來性、追求彈性、希望即時回應與公平對待

他們渴望彈性、信任與歸屬感,並重視企業對心理健康的關注,一旦這些感受遭到壓抑或忽視,就容易出現邊緣化、自我懷疑、否定組織文化等離職前兆。

這些價值觀的轉變,正迫使企業重新思考管理模式與組織文化。

HR與主管來說,與其等待他們默默轉身,不如主動傾聽他們的想法、給予參與感與自主空間,並適時給出回饋。

管理的本質,已不再只是指導與命令,而是如何建立一種「願意留下來的理由」。管理者可以:

  • 主動創造安全感
  • 用行動兌現承諾
  • 公開肯定小進步
  • 允許安全失敗
  • 鼓勵逆向溝通
  • 關心員工生活狀態

這些都是凝聚團隊、減少無聲離職的關鍵。

四、中高階主管離職背後是現實的重新定義

除了年輕世代的高流動率,中高階主管的離職現象也日益明顯,值得企業高度重視。在經營轉型、組織重整或股東壓力之下,不少企業出現高層頻繁更迭的情況,其背後成因多元,可能來自職業倦怠加劇、難以帶領團隊突破瓶頸、AI科技帶來角色不確定性,或是職涯缺乏進一步發展空間。有時也反映出與高層對未來方向存在分歧,或是因組織策略反覆、內部權力結構變動,導致管理團隊無法穩定運作。

這種高層流動,對企業而言所付出的代價遠比表面來得沉重。根據統計,單就招募、培訓與生產力損失來看,其成本往往高達該主管年薪的69倍。更別提無形損失——如團隊士氣下滑、策略推動停滯,甚至組織知識的斷層與業務連貫性的中斷,對企業文化與整體運作都將帶來巨大衝擊。

HR而言,如何協助企業在高層異動時維持穩定,並協助新任主管快速融入,是一大挑戰,更重要的是,HR要善於觀察這些異動背後的結構性問題,並提出具體的組織發展建議。

五、HR的離職管理:不只是流程,更是品牌延伸

過去,離職管理多被視為行政流程:辦理交接、結算薪資、退還物品等。然而,隨著人才競爭加劇,離職管理已成為企業品牌延伸的重要一環。每一位離職員工,都是企業文化的見證者與潛在的口碑傳播者。

HR應將離職面談視為了解組織盲點、蒐集回饋的契機。雖然離職面談不一定能問出真心話,尤其對資深員工而言,單靠面談找到組織問題多少要靠點運氣,但仍是重要參考依據,同時,HR也應關注離職後的員工體驗、提供職涯協助,讓離職成為正向循環的一部分。

離職管理做得好,不僅能提升企業形象,還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反之,若離職過程充滿糾紛與負面情緒,則會損害企業品牌,甚至影響未來招募,有品牌經營的思維,將離職管理視為組織價值的延伸。

六、離職與裁員的界線

此外,在技術、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裁員也成為許多企業不得不面對的選擇。離職與裁員雖然都會造成組織人力流動,但本質上有明顯界線:離職多為員工主動提出,裁員則是企業基於經營需要主動終止勞動契約。

不定期契約上,不論是「雇主要解雇勞工」或「勞工要辭職」,雙方終止勞動契約時,都要事先告知。同樣須遵循《勞基法》16的預告期規定,依據年資多寡決定離職的預告期,且特休、例假日、國定假日都算在內,更要注意程序的公開透明與同理心。

工作年資

預告期

3個月以下可直接終止勞動契約,不必預告
3個月以上未滿110天前預告
1年以上未滿320天前預告
3年以上30天前預告

此外,HR亦需協助被裁員工轉職、提供心理支持,並安撫在職員工的不安情緒,在其中扮演著平衡者與守門員的角色。裁員不是單純的人力精簡,更是對企業價值觀與社會責任的考驗。

七、從離職中學會留下

離職,提醒組織需要持續進化,管理者需要不斷學習,HR更要具備勇氣與同理心,唯有真正懂得離職,才能懂得如何留下人才。

作為人資新手,我逐漸體會到,離職管理並非單靠法規或流程就能妥善完成,它其實是一場與人心的對話。每一次的離開,都是組織文化的一面鏡子,也是一種檢視管理策略與職場氛圍的契機,對HR而言,更是一項展現專業判斷與情緒理解的挑戰,尤其在AI浪潮下,最難以取代的不是技術,而是那份能真正觸動人心、讓人願意留下、願意貢獻的能力。

在這個離職成為常態的時代,HR需要能夠處理Z世代對意義與平衡的渴望,也要理解中高階主管因現實條件所做的選擇。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同等重要的是在動盪中保持冷靜、做出合適的應對,並設法理解同仁行動背後的緣起。

遵守法規是一項基本責任,但對我而言,守住溫度與人性,才是真正的挑戰與價值所在。當離職變得日常,不只要能處理,更要懂得回應,也懂得在過程中保護自己。

最後,HR要學會看懂人才流動背後的語言,才能協助企業打造更具吸引力與韌性的職場文化。

撰文者:陽忻宸

參考資料

勞基法離職規定:離職最晚何時提出?特休假沒休完?離職預告期圖解

離職預告期怎麼算?試用期要多久前提離職?勞基法QA全攻略!

優秀主管也掀「報復性離職」?最新調查:40%都想走人!為什麼

一言不合就離職?新世代員工的高離職率,可能是這5個原因!

如何分析員工離職率?人資必知的分析方法與技巧

想要留住員工?離職數據3指標,找出問題關鍵

人力資源的關鍵價值,絕對不僅是離職率或招募數量

負責招聘的人,其實最快離職!HR 為何逃之夭夭?

功夫破框筆記 EP.66

最新調查:超過30%受雇者因主管領導風格離職!員工最受不了的是「這一類」

員工離職再找就有?人資首要職責不是招人,是留人!用「136離職定律」讓對手挖不動

面對員工離職抉擇,你是否能跳脱「主管」身份,陪他思考職涯? 

福利,只能留住績效不好的人?避免劣幣逐良幣,長期留才的2關鍵

文章標籤

# 職涯發展# 職場變動# 組織文化# 裁員# 離職管理# 人才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