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願景到績效:OKR 實務與常見迷思

人資小週末

2025年9月1日 下午 5:17

人資小百科

當組織從「維持穩定」轉變成「持續創新」,目標管理也需要跟著升級。近年來,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很熱門,不只企業在用,學生社團、專題小組也常見。但要怎麼寫、怎麼用,偶爾還是會遇到卡關的窘境。這篇文章想用更淺顯的方式,帶你看懂 OKR 的設計重點、它和 OGSMKPI 的關係,以及導入時常見的小迷思。

撰寫 OKR 的核心精神

OKR 的邏輯很簡單:有清楚的方向+可衡量的成果。

  • Objective:一句鼓舞人心、具時效性的描述,說清楚「這一季我們最想突破的重點」。它要有聚焦性,讓團隊一看就懂「為什麼重要」。
  • Key Results:設定 2–4 個量化指標,用看得見、可衡量的成果來驗證影響,而不是把待辦事項逐條列上去。

舉例來說,如果 O 是「提升品牌能見度」:

  • 如果 KR 寫成「舉辦一場品牌活動」,就還是停留在任務導向;
  • 如果改成「自然搜尋流量增加 20%」「社群互動率提升 5%」,才算是真正的成果導向。

更重要的是,OKR 不追求百分之百達成Google 的經驗也指出,理想的達成率大約落在 60–70%,代表目標設定有張力,能刺激團隊突破現況。如果大家每次都拿滿分,反而表示目標訂得太保守,需要重新調整。也因為這樣,OKR 不會直接和獎金考核綁在一起,不是要員工「保守穩達成」,而是要大家敢想敢衝,在過程中學習與成長。

KPI 的互補性:穩定與突破的雙軌運作

有些人會問:「有 KPI 了,還需要 OKR 嗎?」答案是需要,但角色不同、可以並行。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作為傳統績效管理制度的重要工具,著重於組織穩定營運與例行性表現監督,適用於評估標準化流程中的執行成果,就像是機器的儀表板,確保日常營運穩定;而OKR 比較像推動企業成長與創新的加速器,鼓勵訂下有挑戰、方向清楚的目標,用可衡量的關鍵結果來推動學習與突破(Doerr, 2018

以人資招募來說:KPI 負責「別讓職缺一直空著」(例如平均補人天數 30 天);OKR 則專注「把招募做出新高度」(例如本季啟動內推+改版 JD+辦校園說明會,讓合格履歷 +30%Offer 接受率 80%88%)。

CFR 機制:讓 OKR 成為組織對話的日常語言

OKR 的設計重點不僅是「怎麼寫」,更關鍵的是「怎麼讓它發揮作用」。CFR 是讓 OKR 真正走進團隊日常的機制,包含定期對話(Conversation)、即時回饋(Feedback)與成果肯定(Recognition)。

透過定期的一對一檢視,團隊成員能釐清目標進展、調整資源配置、處理潛在障礙。讓OKR不再只是紙上談兵的指標,而是成為一種促進溝通、推動學習與強化關係的管理語言。尤其對於跨部門合作密切的團隊而言,CFR 機制能有效避免資訊落差、方向分歧與責任模糊,提升整體目標達成率與組織信任感。

OGSM OKR:策略展開與行動落地

OGSM OKR看起來好像,是相似的內容嗎?

OGSMObjectives, Goals, Strategies, Measures)就像「年度/半年度的策略地圖」,幫你把願景拆解為具體路徑,回答組織「我們到底要走去哪裡」。OGSM 更偏向在策略層發揮作用,由高層制定願景、量化目標與策略方向,適合整合資源和統一想法

OKR更貼近日常運作,由下而上確定具挑戰性的目標,讓團隊有明確的行動與成果導向。例如,把願景化作可執行的季度目標,並透過討論,對齊團隊的方向。只要流程清晰、固定檢視,OKR 就能有效提升透明度、目標對齊與團隊投入(Troian, Gori, Weber, Lacerda, & Gauss, 2022)。

關於OKR常見錯誤與迷思

OKR 經常被誤解為工作清單、績效工具或個人任務指標,導致整體推行效果不彰,常見迷思如下:

Ÿ迷思一:OKR 越多越好。

其實重點是「少而關鍵」。每季只挑最重要的事,每個 O 底下放少量、但能代表影響力的 KR,團隊才有聚焦與取捨

Ÿ迷思二:OKR 要拿來打考績。

直接綁獎金,很容易把目標寫保守、只求滿分,失去挑戰與學習(Doerr, 2018)。OKR 更適合當成「成長與對齊」的工具。

Ÿ迷思三:每個人都要各寫一套。

OKR變成「每人都有一份」的制度工具,而忽略了它本質上應是「聚焦關鍵突破、跨部門對齊」的組織目標設定工具。把焦點放在「團隊層級」通常更有效,尤其需要跨職能協作時更是如此(Gothelf, 2020)。

Ÿ迷思四:缺乏檢視與回饋週期。

OKR 若只是「開季寫、季末收」,中間沒有任何討論與調整,其效用將大打折扣。這正是 CFRConversation, Feedback, Recognition)進場的關鍵。

結語

OKR 不是寫在文件上的目標,而是一套把願景落實到日常行動的管理語言。它和 KPI 一樣重要,KPI幫忙維持穩定,OKR推動創新突破;再加上 CFR 的持續對話,才能真正讓團隊在「穩」與「變」之間找到平衡。

理解 OKR 的精神,不只是會寫格式正確的 O KR,而是能思考:這件事帶來什麼影響?如何讓團隊更聚焦?我們怎麼確保彼此保持對話?當組織能善用 OKR,把願景化為實際的節奏與成果,績效就不再只是考核數字,而是大家一起往前走的共同行動。

Doerr, J. (2018). Measure what matters: How Google, Bono, and the Gates Foundation rock the world with OKRs. Portfolio.

Gothelf, J. (2020). Forever employable: How to stop looking for work and let your next job find you. Sense & Respond Press.

Troian, A., Gori, E., Weber, C., Lacerda, D., & Gauss, C. (2022). 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 (OKR):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RAUSP Management Journal, 57(2), 163–182.

張彥文(201910月)。OKR 讓你做最重要的事。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取自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19107/okr-let-you-do-the-most-important-thing

Kenny, G.2021110日)。你的 KPI 究竟在衡量什麼?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取自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20105/what-are-your-kpis-really-measuring

Gothelf, J.202164日)。OKR 為何不適合衡量個人績效?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取自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20398/use-okrs-to-set-goals-for-teams-not-individuals

考選部(2019125日)。OKR 制度與應用。取自 https://ws.exam.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MS9yZWxmaWxlLzkzMjMvNDAyMTEvZjUwN2NlMTctOWEyZi00NjI1LTk5YTYtMzFhOTc1NGUzZTEzLnBkZg%3D%3D&n=MTItMy01X%2BabuOiplS0t6JiH5b2p6LazLS3ooaHph4%2Fph43opoHkuYvkuovvvJrosLfmrYzjgIHms6Loq77lkozok4vojLLln7rph5HmnIPlpoLkvZXku6VPS1LpnIfmkrzkuJbnlYwucGRm

Yourator 編輯團隊(2022315日)。【OKR 企業實作指南】如何用 OKR 帶出團隊執行力?管理後疫情新工作趨勢?Yourator Blog。取自 https://www.yourator.co/company_blogs/463

文章標籤

# 績效管理# O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