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容下的倦怠:情緒勞動對員工心理健康的影響

人資小週末

2025年10月27日 上午 7:06

人資小百科

壹、前言:當笑容成為工作的一部分

在現代職場中,「微笑」早已不再只是情緒的自然表達,而是成為工作的一部分。從櫃檯人員、餐飲服務員到醫護與客服工作者,無論內心多疲憊,都必須以親切、穩定的情緒面對顧客與同事。這種「為了工作而管理情緒」的現象,被學者 Hochschild1983)稱為「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

表面上,笑容象徵著專業與友善;然而在這些笑容背後,卻可能隱藏著焦慮、無力與倦怠。許多研究指出,情緒勞動是職場中最被忽視的「隱形成本」之一,長期的情緒壓抑不僅削弱員工幸福感,更可能導致心理健康問題與職業倦怠,成了身心壓力的高危險群。

因此,本文將探討情緒勞動的概念與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並進一步思考在人力資源管理實務中,企業如何讓員工的情緒被「看見」與支持。

貳、情緒勞動概念與理論基礎

(一)情緒勞動的定義

根據 Hochschild1983)的經典理論,情緒勞動指的是「工作者為了滿足組織、顧客或社會期望,而刻意調整或管理自身情緒的過程」。情緒在此具有經濟價值,成為工作的一部分,只要工作涉及人與人互動,便會產生情緒勞動。組織因此會建立一套「情緒表達規則」,指導員工何時該微笑、如何維持禮貌、以及面對顧客抱怨時該保持的態度。

(二)三種情緒勞動策略

1.表層演出(Surface Acting):

員工外在表現出組織期望的情緒,例如保持微笑,但內心其實並不快樂。

這種「假裝快樂」的狀態容易導致情緒失調與心理耗竭。

2.深層演出(Deep Acting):

員工試圖改變內在感受,使自己真心體會組織所期待的情緒。例如護士在面對病患時,透過同理與關懷,讓「關心」變得真誠。

3.真誠演出(Genuine Acting):

員工能自然展現符合工作要求的情緒,不需過度偽裝或壓抑,這是最理想、最健康的情緒勞動方式。

從「表層深層真誠」的轉變,也反映出情緒勞動不只是壓力的來源,更是一種專業表達能力。但當組織忽視員工內在感受,只重視「外在微笑」時,情緒勞動便成為心理負擔的根源。

參、情緒勞動的代價

(一)情緒耗竭與職業倦怠

情緒勞動要求員工在工作中管理、調節甚至偽裝情緒,以符合組織與顧客的期望。根據資源保存理論(Hobfoll, 1989),當員工投入的心理與情緒資源無法獲得補償,或長期消耗而得不到支持,便可能陷入資源耗損的「喪失螺旋」,導致身心疲憊與心理不適(Hobfoll & Shirom, 2001)。長期從事情緒勞動的員工,尤其是採取表層演出策略者,容易出現精力枯竭、注意力下降、工作表現減弱,以及心理、情緒耗竭等職業倦怠現象。其核心表現通常包括以下三個面向):

1.情緒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長期付出情緒勞動後,個體感到精力被掏空、心理資源耗盡,伴隨疲倦、緊張、易怒或憂鬱等負面情緒。

2.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對同事或工作對象表現出疏離、冷漠甚至機械化的互動方式。

3.成就感下降(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自我效能感降低,對自身工作價值或意義感到懷疑。

(二)心理健康與身體影響

根據台北市心理健康促進網,情緒勞動長期積壓會導致焦慮、失眠、頭痛與免疫力下降。在服務業與醫護業中,這些現象尤為明顯。特別是女性員工,由於社會對「溫柔、體貼」的期待,往往承受更多「性別化情緒勞動」。她們必須維持情緒穩定、展現同理,甚至在顧客冒犯時也要「忍耐」,這種不對等的壓力讓情緒勞動成為性別議題的一環。

(三)隱形的組織成本

雖然情緒勞動不會直接反映在財務報表上,但卻是組織最大的隱形成本之一

當員工心理健康下降,會出現:

1.離職率上升

2.顧客服務品質下降

3.組織信任感減弱

4.最終導致整體生產力下滑與團隊合作氛圍惡化。

肆、人資角色的回應:讓情緒被「看見」

情緒勞動無法被完全消除,但人資部門能透過制度與文化設計,減輕其負面影響。

(一)制度層面的支持

1.導入員工協助方案(EAP):提供心理諮商、壓力管理與情緒調適課程,協助員工面對情緒困境。

2.彈性工時與心理假期制度:允許員工在情緒或家庭壓力高漲時暫時休息,避免倦怠惡化。

3.建立情緒表達機制:透過意見箱、匿名問卷、定期回饋等方式,蒐集員工對情緒壓力的意見,並據此改善管理流程。

(二)管理層面的回應

1.培養主管的情緒覺察能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主管是第一線觀察員工情緒狀況的人,若能敏銳察覺壓力訊號並給予支持,能有效預防心理危機。

2.鼓勵「真誠演出」文化:組織應鼓勵員工真實表達情緒,而非強迫維持假笑,建立心理安全的職場氛圍,讓「表達疲憊」不再被視為軟弱,而是正常的人性表現。

3.設立 Chief Happiness Officer(幸福長):根據 Edenred 的建議,企業可設置「幸福長」職位,專責規劃員工幸福感策略,整合心理健康、工作設計與團隊文化的改善方向。

(三)文化層面的倡議

1.重新定義「專業」:專業不應等於「永遠不生氣」,而是能以成熟、健康的方式面對與表達情緒。

2.鼓勵組織公開討論心理健康與情緒勞動,減少污名化。

伍、結語

情緒勞動是現代服務與知識型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一環。它既是組織形象的基石,也是員工內在能量消耗的來源。當企業只重視外在「笑容的標準化」,而忽視「情緒的真實性」,便容易讓員工陷入無形的倦怠。正如 Hochschild 所言,情緒勞動是一種商品,但「情緒」畢竟屬於人本身。因此,真正永續的組織,應讓「人」重新成為工作的核心。當情緒被理解、被照顧、被看見時,員工不僅能維持心理健康,也能展現出更自然的笑容與真誠的服務動力。那時,笑容將不再是壓力的偽裝,而是幸福與歸屬的象徵。

六、參考資料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Tun-Chun-Huang/publication/317299687_qingxulaodongdeqianyinhouguoyuqianzaiganraobianshutonghefenxifazhitantao/links/5930cb23aca272fc55e17a76/qingxulaodongdeqianyinhouguoyuqianzaiganraobianshutonghefenxifazhitantao.pdf

如何在高壓之下提升員工的幸福感?

https://blog.edenred.com.tw/chief-happiness-officer

洪基貴、李俊達(2009)。〈情緒勞務的定義、策略與職業類別:文獻探討的觀點〉

https://ws.csptc.gov.tw/Download.ashx?icon=.pdf&n=5p2O5L%2BK6YGUMTA5LTA2MDEucGRm&u=LzAwMS9VcGxvYWQvNy9yZWxmaWxlLzEyMjIwLzM0OTIwL2RkYjcwMjJiLTk5ODUtNDYxZS1hMTk5LTRiOWE1MmYwNTA2Zi5wZGY%3D

情緒勞動是職場最大的隱形成本

https://mental-health.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AAC728154AF14339&s=6AA0459152B4A9EA&sms=D7C906BCBC57377D

職業倦怠:工作中的情緒勞動,讓人成了身心壓力的高危險群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90/article/11853

如何幫助員工應對情緒勞動-給管理者的2大方向

https://www.ffceap.com.tw/blog-single.php?id=168

充滿無力感的辦公室情緒傷害,你在職場上情緒耗竭了嗎?

https://blog.104.com.tw/emotional-damage-in-the-office/

何謂職場「情緒勞動」?過份壓抑情緒易導致生產力下降

https://www.harpersbazaar.com.hk/lifestyle/WHY-DOES-EMOTIONAL-LABOR-MATTERS

情緒勞務工作者與人力資源管理措施:整合分析觀點

http://hrda.tidi.tw/picture/com_data/big5/20110321-13-63.pdf

撰文者:塗玟荇

指導老師:蔡子萱 老師

文章標籤

# 心理健康# 情緒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