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世代與Z世代的共處與轉變:我們都在學習如何理解彼此

人資小週末

2025年11月2日 上午 11:53

佳文分享

一、誤解的開始:我們真的那麼不同嗎?

「現在的年輕人撐不久」、「抗壓性太低」、「不懂組織規則」等,這些話近年在許多公司會議室裡頻繁出現。說這句話的多半是Y世代主管,他們在產業競爭與轉型的浪潮中成長,習慣以穩定與責任作為安全感的來源;而被討論的Z世代,則成長於數位與社群的開放環境,更重視自由、意義與個人價值的實現。

這些評價表面是世代差異,實際上揭示了不同世代對工作期待與認同感的落差。對Y世代而言,遵守制度與維持秩序是責任的象徵;而能在變動中找到意義與自我,正是Z世代衡量工作的核心標準。前者習慣在規則裡尋求安全感,後者則在變化中尋找成就感。兩者看似不同,卻都在追求同一件事:如何在工作中感受到被需要的價值。當這兩代在同一個組織裡並肩而行,摩擦難免,但也正因如此,「理解」才有了生長的土壤。

二、Z 世代離職潮背後:當「離開」成為重新定義承諾的方式

近年來,職場上的流行語從「安靜辭職」轉為「報復性離職」。《遠見雜誌》指出,相較於過去X、Y世代的默默忍受,Z世代更傾向用行動表達不滿,當努力與信念的落差過大,他們選擇用離開回應。此舉在傳統主管眼中或許顯得衝動,但實際上反映出Z世代對「自我界線」的重視。他們不願再以忍耐作為成熟的象徵,而是把「選擇離開」視為一種自我保護。

Y世代相信「先安定,再談理想」,Z世代則堅持「有意義,才值得投入」,兩種邏輯沒有對錯,只是回應時代脈絡的順序不同。對企業而言,Z世代的離開或許是一種提醒:當工作失去了意義與信任,再嚴密的制度設計,也無法讓人真正留下。

三、溝通失焦的三個關鍵阻力:當對話變成誤會的起點

多數管理者並非抗拒溝通,《換日線》報導也指出,溝通真正的困難往往發生在執行階段。明明目的是解決問題,卻常在過程中失焦。常出現的三個阻力包含

  1. 一對一會議(1 on 1)被誤用:許多企業規定主管與部屬每週進行一對一,初衷是提升合作和效率,但實務中常變成「檢討會」。主管追進度、點瑕疵、臨時糾正等,讓會議現場演變成高壓力的對話場域。當「被檢查」的標籤出現,真誠對話的大門就關上了。
  2. 語境不同:對Y世代主管而言,有效溝通等於「把規範講清楚、交付說明白」;但對Z世代員工來說,真正的溝通是「能追問為什麼」的過程。前者重視結果,後者關心參與。於是,同一句交辦,對主管而言是明確指令,對員工卻像單方面的宣判。
  3. 資訊延遲與承諾落空:問題回饋太慢、資源到位不明、承諾沒有節點化,員工自然用行動降低風險:先保守、再觀望、最後離開,是員工對於「不確定性」的本能反應。

面對上述三個阻力,重點不在多開幾場會,而是把溝通的定位從「檢核」調回「合作」。一對一會議不必為例行公事,它應該像一段固定的「共同工作時間」:先釐清原因與目標,再處理卡點與資源,最後各自帶走下一步。當主管以提問取代指令、將承諾具體化、並提供即時且具建設性的回饋時,員工會更願意將真實狀況攤在桌上。這樣的信任累積,能讓溝通更透明,誤會與重工自然隨之減少。

最有效的溝通,是彼此都願意聽、願意說,並願意在對話裡一起找到前進的方向。

四、我們其實都在適應新的職場

現階段世代的差異,從來不是單向的問題。Z世代在學習如何融入組織文化,Y世代也在學習如何更新自己的管理方式。兩者都在面對同一個挑戰:在變動的職場中找到新的平衡。

Z世代的直白,有時被誤解為不懂職場中的人情世故,但正如《康健雜誌》所指出,這樣的坦率反而促使企業重新檢討長期以來「理所當然」的制度。加班的合理性、績效標準的透明度、主管回饋的即時性等,這些過去被忽略的議題,如今都被攤上檯面。

另一方面,Y世代主管則承受著「上下夾擊」的壓力。上有績效責任,下有新世代的期待。他們要同時扮演穩定者與轉譯者的角色。《換日線》形容這群人是「中間緩衝帶」,如果能被賦予空間與支持,他們其實是最能幫助兩個世代共存的力量。

五、理解,是職場最難也是最珍貴的能力

每一代都有自己的時代功課。Y世代在快速變遷的環境裡長大,他們學會了在限制中尋找彈性,並以穩定為安全感的象徵;Z世代則在開放與選擇充裕的時代中成長,懂得在自由裡設立界線,以確保自己的價值不被忽略。兩個世代看似不同,卻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追尋同樣的目標:找到一種能在職場中存在的價值,並能持續前進的步調。

當這兩個世代在同一個組織中共事,衝突幾乎無可避免。Y世代強調責任與成果,Z世代重視意義與平衡;前者講究規範,後者強調對話。這些差異,有時讓彼此誤解為對方「不懂現實」或「不願改變」,但其實只是站在不同的經驗軸線上看世界。與其急著區分誰對誰錯,不如把這些摩擦視為組織成熟的催化劑。

對企業與人資而言,面對世代轉換的關鍵,不在於「如何管理差異」,而在於「如何理解差異」。理解,其實不等於妥協,而是一種較高層次的共識建構。當主管願意聆聽、員工願意表達;當資深同仁樂於傳承經驗,而新世代願意提出創新觀點,組織便能在這樣的動態平衡中,找到新的韌性與活力。

理解,或許是職場中最難習得的能力,卻也是最值得投資的無形資產。唯有理解,才能讓不同世代並肩前行,使變動中的職場仍保有前進的力量以及人性的溫度。

-

撰文者:陳孟涵 Rose       

【參考資料】

《換日線》克服「主管崩潰潮」的必修課:如何與「史上最難管」的 Z 世代共創雙贏?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9643

《遠見》Z世代愛報復性離職?領三、四萬薪水的年輕人,為這理由上班 https://www.gvm.com.tw/article/120878

《天下雜誌》150萬「新鮮肝」顛覆職場!拒絕加班、要有心理諮商,如何接住Z世代?https://www.cw.com.tw/article/5131390

《天下、TVBS影音》Z世代職場難相處?追求工作生活平衡、加班先問意義 跨世代工作觀大公開.天下雜誌x TVBS 午間FOCUS全球新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yImJkRRu8

《健康資訊》Z世代 下個職場會更好,該請假還是換跑道?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9992


文章標籤

# 職場中的理解# 工作的邊界# Z世代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