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靜離職到心理安全

Z世代期待的職場樣貌與企業轉型的契機

人資小週末

2025年7月19日 上午 1:18

人資小百科

撰文者:徐子貽

指導老師:鍾才華老師

在少子化、高齡化與人才跨國流動加劇的環境下,台灣勞動市場已漸漸從「求職競爭」轉向「人才爭奪」。企業面對的挑戰已經從「招募人才」轉為「留住人、用好人」,讓員工願意「延長留任年限」,並在組織中持續發揮貢獻與影響力。然而,近年來「安靜離職」逐漸成為職場不容忽視的常態,此非員工偷懶或抗拒工作,而是反映心中預期與職場價值觀落差的回應。特別是Z世代進入職場後,對於心理安全工作意義個人成長的期待,更進一步挑戰了傳統組織的管理模式。本文會分析Z世代職場心理的需求與挑戰,並提供企業實踐心理支持的建議,提升員工對工作的投入與組織認同,緩解組織的管理困境,並建立與員工更多對話和溝通的契機。

🚩Z世代為何選擇安靜離職?

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並不意味著員工不再履行職責,而是他們選擇「只做該做的事」,不再加班、不主動承擔額外任務、拒絕參與非強制性活動。在Harter (2022) 與Vanderkam (2022) 等學者的研究觀察中,這樣的行為其實反映了員工對工作投入的心理退縮,對組織失去了信任、歸屬與意義感。然而,Z世代員工並非每天消極怠工,而是選擇將心力投注於對自己更有價值的事物上。

Z世代(1995年至2010年出生)成長於網路普及、資訊爆炸的時代,他們熟悉科技、善於表達、敢於追求自我實現,也更重視情緒健康與生活品質。他們不再將工作視為人生的全部,相對於升遷與加薪的執著更重視「被看見」與「有意義感」的需求。對於工作價值觀以Vaus與McAll提出的內、外在價值觀架構可以得知Z世代在意的內外價值觀,內在價值觀包含學習成長成就感自主性與工作意義外在價值觀包含彈性的工作環境和時間制度透明且公開

Z世代在職場中最在意的要素包括:工作中的學習機會、與主管的互動品質、透明公平的制度、沒有階級壓力的組織氛圍、以及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他們更傾向在制度明確給予自主權且能自由表達意見的組織中工作,並且希望有適切的回饋與心理支持系統

當企業無法提供這樣的環境,當主管仍採用傳統高壓管理方式,當組織文化缺乏心理安全與情緒尊重,安靜離職就會成為Z世代自我保護與自我實現的一種選擇。

🚩打造心理安全文化,讓員工願意說真話

職場安全不僅指防止身體傷害,更包括心理安全、情緒尊重與社會公平。對Z世代而言,能夠在職場自由表達意見、不擔心被報復或負面評價,正是心理安全的核心。因此,企業必須從組織文化、管理制度與領導風格三個層面著手,全面提升員工的心理安全感。

相較於過往世代多將工作視為「養家活口」與「責任擔當」,Z世代更傾向追求自我實現工作中的意義感。他們重視的是「公司能否讓我變強」,希望在工作中探索自我、發揮影響力。這樣的世代特質,讓他們對心理安全的期待不只有情緒層面,更在乎在公司中是否能真實做自己、表達自己。

⭐組織文化層面:制度透明、心理安全常態化

真正的心理安全,首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敢說文化」(Speak-up Culture)。企業可設計匿名申訴管道、即時通報平台、數位心理支持系統等機制,鼓勵員工主動反映問題與情緒,而不必擔心被貼上負面標籤。這些工具應具備匿名性、易用性與即時性,讓員工隨時都能獲得心理支援與表達的出口,避免白天不讓同仁暢所欲言,晚上就在社群看見。

企業亦應將心理健康納入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報告中,並定期舉辦與心理健康相關的講座、活動或教育訓練,並建立EAP員工協助方案和心理諮詢管道,將心理安全視為內部治理的一環,而非短期宣傳或表面措施。

對於Z世代而言,制度透明不只是保障,更能展現組織對於員工的尊重和平等。Z世代從小在網路資訊爆炸的時代成長,習慣知道「為什麼」、「為何而做」,所以也期望公司在決策、評估、升遷等面向上具備可理解與合理的說明,對於「理所當然」的接受度低、對「公平性」與「參與感」的期待高。

⭐領導者角色轉型:從管理者到心理安全的守門人

主管作為第一線溝通者,應成為部屬心理安全的守門人。根據Gabrielova與Buchko(2021)的研究,Z世代在社交技巧與情緒表達上相對缺乏,企業可透過主管定期Check-in機制,針對員工心理狀態、動力來源與壓力來源進行非績效導向的回顧與支持,透過日常的互動、交流與溝通,建立與員工間的信任和關係,藉以拉近彼此間的距離,讓員工願意將主管視為傾訴者。然而,目前於企業擔任主管者多為X、Y世代,其成長環境和背景讓他們習慣為公司奉獻(For us),以服從與效率為導向,而Z世代則重視個人感受(For me),在個人需求與團隊需求順位不同的情況下,主管們對於新型的管理模式感到陌生甚至挫折。因此,企業可訓練主管掌握與新世代相處和應對技巧的課程,包含非暴力溝通技巧、正向語言使用、包容錯誤與情緒等技能,讓主管的角色不再只是命令者,而是教練與陪伴者,學習如何管理「有意見和多元想法的同仁」,以建立跨世代領導影響力。

⭐員工支持機制:建立數位化心理支持系統

Z世代重視「自我」,期待自己能在公司發揮價值與貢獻,並能被看見,且其習慣資訊的快速,善於使用科技,因而對即時性與自主性有高度需求。現在企業要求員工對於公司能有多少貢獻前,需轉為先了解新世代的個人目標,再由個人目標反結合至團隊目標,以回應新世代員工渴望在工作中的參與感,且即時反饋其工作表現。另一方面,身處於競爭相對激烈且社群媒體發達的環境與壓力下,身心症罹患率快速成長,因此,企業可整合數位自助資源,如情緒壓力測評、短影音自助指引、主題式Podcast、匿名諮詢平台等,幫助員工在無壓力的情境下獲得心理支援。「心理健康日」(Mental Health Day)的制度也能讓員工在高壓時期有適時休息的保障,包含回饋機制、個人目標對齊等,讓支持不僅止於安撫,更是連結與成長的開端,同時也是展現組織對心理健康重視的實際作法。

🚩具體實踐心理支持,跨越世代鴻溝的策略

制度面轉型:從硬性規範走向彈性對話

建立1對1 Check-in制度,主管每月與部屬進行非正式績效回饋的溝通面談,不僅關注績效,更著重於關心情緒變化。調整KPI與評核機制,從「只談數字」走向「關心人本」,將心理安適感納入員工發展計畫的評估指標。

溝通機制優化:推動多語言、跨文化安全政策

將心理安全政策文件公開於內部平台,並以多語言版本呈現,確保新住民、海外同仁同步一致接收資訊;同時每年舉辦全員參與的安全政策培訓,並納入心理安全、微歧視識別與應對等主題,強化內部認知。

⭐資源整合與EAP導入:用系統解方減輕個人壓力

導入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員工協助方案,提供匿名心理諮詢、生活平衡課程、壓力管理資源,結合內部人資與外部專業心理機構,保障隱私、提升效益。這不只是員工的福利,更是企業風險控管的重要投資。

建立職涯心理輔導系統

規劃Z世代導向的職涯心理諮詢制度,協助員工釐清個人職涯方向、面對轉職壓力與組織適應問題,並鼓勵錯誤經驗分享與職場反思文化,讓心理安全不僅止於情緒慰藉,更是學習與成長的機會。Z世代不想只是被安排,而是希望成為職涯路徑的共創者,不希望自己是「小螺絲釘」的角色,而是渴望具有實質的影響力、在組織中產生價值。因此,職涯輔導不僅協助他們留下來,更讓他們留下來的理由充滿意義。

🚩心理安全是新時代留才的關鍵資產

管理大師Peter Drucker曾說:「組織最終目標是人才的發展而非利潤,利潤僅是組織生存的必要條件。」對Z世代而言,能否在組織中被看見、被理解與被尊重,比升遷快慢與年終獎金更具留任的吸引力。安靜離職不是Z世代的失職,而是他們在價值觀碰撞下所做的選擇。企業唯有從根本理解Z世代的心理需求,正視他們對工作意義、職場關係與自我價值的期待,才能真正擁抱這個新世代,建立一個彼此信任、共同成長的職場。

然而,新世代者亦需反思,總是期待組織賦予自我價值與意義的同時,自己是否真正具備了市場中炙熱搶手「人財」的要件?!

參考資料:

Z世代為什麼安靜離職?質性研究之初探

Z世代眼中的職場安全是什麼?不可忽視的心理安全與微歧視管理

Z世代心理健康浪潮來襲,企業如何成為支持的力量?

Podcast:EP486【管理,什麼事?】下班後的人生才是重點?遠距上班不一定加分?一次揭開 Z 世代的工作觀

Podcast:EP484【經理人讀書會】不是人難帶,是你還沒升級!專訪《帶心不帶累的跨世代主管學》作者李河泉


文章標籤

# 世代溝通# 心理安全# 安靜離職# Z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