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留才新攻略:關稅下的人才保衛戰

人資小週末

2025年11月3日 上午 6:49

人資小百科

「什麼!關稅戰不只會讓商品變貴,也會讓企業的留才變難嗎?」

你是否也曾思考過這件事情?隨著近期全球貿易局勢持續變動,高關稅政策與供應鏈重整正悄悄改變企業的經營節奏。除了營運與財務受到衝擊,人力資源領域也首當其衝:預算被壓縮、職缺延後、調薪受限等間接影響漸漸浮上檯面。

那這樣跟企業留才的關聯又在哪裡呢?

在市場不確定性加劇的情況下,不僅衝擊獲利,也動搖員工對組織的信任與歸屬感。許多企業發現,即使沒有大規模裁員,員工流動率仍上升,且士氣與凝聚意識也明顯下滑,或許這背後的原因不僅僅是錢變少,而是那份員工與企業之間看不見的心理契約正逐漸在鬆動。這樣的變化,讓我們開始反思「如何留才」不再只是簡單的議題。

-

關稅對企業人力運營的衝擊不只是財務壓力

我們都曉得,關稅戰爭讓企業營運成本上升、原物料進口變貴以及利潤被壓縮等等,然而,這些都會間接造成企業為節省成本而開始採取如同以下的策略:

  • 凍薪與減少調薪幅度:延後薪資審核週期、縮減年終獎金。
  • 調整組織結構:外派與供應鏈人才需求被重組。
  • 人力招募預算縮減:延後招募計畫,間接造成留才壓力。

根據《經濟日報》報導,台灣 65% 以上企業在 2024 年受貿易衝突影響,開始重新評估人力配置與投資規模。由此可見,當企業利潤受到壓縮,人力支出通常會成為首波檢視項目,像是凍薪、裁員、調派與外包等等成為常態,像是某某公司若因關稅提高轉單給海外工廠,本地員工則將面臨裁減與調動。

這些策略或許在財務上能止血,卻對人心造成另一種壓力。當組織不再明確承諾時,員工也會開始懷疑:「我還能在這裡長期發展嗎?」。於是...裁員謠言開始四處流竄,員工雖然還坐在辦公桌前,但心裡早已充斥不安,有些人開始找外面的機會;有些人則選擇安靜離職。這時候,人資在這夾縫挑戰中,既要顧及企業營運現實,也要安撫員工的焦慮,這正是高關稅環境下,人資工作面臨的挑戰之一。

-

留才挑戰的多重層面

留才挑戰從不是個單一面向的議題。首先,讓我先透過三個層面去拆解關稅下的它:

1️.經濟層面:報酬下降與不確定感上升

企業為了因應成本上升,而壓低薪資的成長。根據 104 人力銀行最新調查,超過三成企業表示將暫緩加薪或縮減獎金。員工若長期感受到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就容易萌生轉職念頭。因為,對員工而言,報酬不穩使其安全感下降,也削弱了「我正被重視」的心理基礎。

2️.組織層面:變動頻繁、升遷與發展受限

企業的供應鏈調整帶來組織重組,有的部門被合併、有的工作內容被改動。員工在角色不明確的狀況下容易感到迷惘,甚至出現疲乏與挫折感的倦怠現象。組織若缺乏清楚的方向與溝通,就會進一步削弱團結感。

3️.心理層面:信任動搖與歸屬感流失

除了實質待遇,員工最在意的包含是否還被公司重視。當公司長期以節省成本為優先,而忽略員工的發展與支持,且未及時溝通變革原因,員工的心理契約將會逐漸破裂,最終導致靜悄悄離職的局面。

我覺得或許留才最大的危機,不是競爭對手開更高的薪水,而是員工開始懷疑這家公司是否值得繼續投入。

-

心理契約的變化?從忠誠穩定到彈性互惠

關於前面所說的情況,其實都跟員工的心理契約息息相關。很多人其實都有個疑問:心理契約這個詞究竟代表著什麼涵義呢?

首先,心理契約是美國學者Rousseau在1989年提出的概念,指員工與企業間未明文但彼此期望的交換關係,換句話說,是員工與企業之間那些沒有寫下來的期望與信任。

過去企業與員工的關係以「忠誠穩定」為核心,即公司提供安全與福利,且員工以忠誠與努力回報。然而,在現今高關稅與高度變動的環境下,這種關係正在被重寫,傳統的關係型契約逐漸被交易型契約取代:

  • 員工不再期望長期雇用,而是尋求學習機會、可轉移技能與個人成長。
  • 組織承諾從終身穩定轉向階段性合作。
  • Z 世代對心理契約的期望更偏向成長型與意義導向。

因此,如同前文所說的,當員工察覺組織只關心成本,而忽視個人發展時,心理契約便開始破裂。研究指出,當組織無法履行心理契約時,員工的忠誠與留任意願將顯著下降(Rousseau,1989)。員工想要的不僅是薪水,而是安全感、成長機會與真誠溝通,尤其是Z世代更重視心理上的滿足感,因此企業若無法理解這種轉變,恐怕就難以留住高潛力人才。

-

那人資該如何應對?

在當今的高關稅時代,有限預算下留人才或許關鍵不在於花更多錢,而是在於重建信任與成長的環境,像是可以重新設計心理契約,讓員工重新相信組織值得投入。下面來提供四項具體的參考做法:

1.面對關稅不確定的局勢,更需要透明有效的雙向溝通

這其實不是一項全然創新的作法,那為何在關稅的重大壓力之下,我們會需要特別重視透明與誠實的溝通呢?

這背後的原因是,在這動盪的局面中,企業隨時可能進行裁員、調職或薪資結構調整措施,那這些潛在的情況往往會讓員工陷入緊張無措的狀態。若HR此時選擇沉默或模糊帶過,員工的不安會被放大,一些流言與焦慮會先行擴散。因此,定期的讓員工知道公司面對關稅挑戰的真實狀況、以共度挑戰的立場溝通,且實施公開透明機制,也許是在這不穩定的時代中關鍵的信任行動。


2.持續提供新的學習機會、訓練員工有效的使用AI工具

當企業面臨薪酬提高有所限制時,或許可用學習與發展當作另個激勵方式。例如:建立內部學習平台、提供跨部門輪調機會等,或是鼓勵員工主動參與新專案,都能讓他感覺自己還在前進,強化長期的投入。此外,AI技能與工具的培訓也是激勵與效率兼具的作法。人資可以訓練現有員工大量使用與學習相關AI工具與數據應用,例如使用AI協助資料分析、一人完成多方應對,這些不僅能提升員工的個人工作效率,也能讓企業在關稅動盪的時期,能以更少的人力成本去達成更高的工作產出。

3.重新強化心理安全與信任

其實當員工感覺被理解、被接納,即使環境變艱難,也會比起被忽略的狀態,更願意與組織共度難關。關於面對關稅的難題,人資可以重新設計員工意見調查、跨層級會談或反饋機制,讓員工在時代轉型中有參與感且減少疏離,或鼓勵主管以開放式對話了解團隊情緒。

4.培養具備多元能力的人才

面對產業的劇烈變動,企業營運成本上升,而這勢必壓縮人事預算,形成人力需求高、可用人數卻少的矛盾局勢。舉實際的例子來說,有時候公司預算只能夠聘用五人,卻需他們完成十人的業務量。這時,HR除了可採取外包策略分擔一些非核心任務外,也可同時培養內部員工的多元職能,讓他們能跨部門支援與互相學習,不僅提升整體生產力,也能激發創新思維,為企業開拓新的業務機會,達成在成本受限下依然維持競爭力的方式。

-

結論

面對高關稅所帶來的成本壓力與市場不確定性,人資工作者可透過強化內部溝通、鼓勵員工持續學習與AI應用、增強員工心理安全以及培養多元化人才,來提升組織的穩定度與適應力。這些策略不僅有助於減少員工焦慮、維持投入感,也能讓企業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最大化人力效益,以更彈性靈活的方式應對關稅挑戰,穩健推動長期發展。

-

撰文者:陳玟涵

指導老師:吳小米 老師


參考文獻與資料:

1.Rousseau,D.M. (1989). Psychological and implied contracts in organizations. Employee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 Journal.

2.美台關稅衝擊!65%企業自評營運受影響 38%擬精簡人力

3.關稅政策衝擊下,HR如何應對?科技人才趨勢預警 × 人才佈局全攻略|《2025 科技業人才報告書》

4.美國關稅衝擊下 人力銀行提供企業兩避險策略 + 兩工具以危機化轉機

5.美國加稅、全球震盪,HR的挑戰才正要開始

6.美國關稅風暴對人資的挑戰








文章標籤

# 留才# 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