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新主流-DEI的價值與實踐
📌前言
隨著企業社會責任(CSR)和環境、社會、治理(ESG)逐漸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指標,「多元共融」(DEI: 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也進入了全球企業的視野。現今的企業不僅面臨來自市場、法律和社會責任的壓力,還需著重於如何創建一個公平和共融的工作環境,以吸引和保留優秀的人才。DEI的實踐不僅能夠提升組織的績效,也能夠增強員工的歸屬感和忠誠度,從而實現可持續的人才發展和長期成功。
📌DEI是什麼?
DEI指的是三個核心元素:多元(Diversity)、公平(Equity)和共融(Inclusion)。這三個元素是當前企業在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中關注的重點,以下是對每個元素的具體解析:
👉多元性(Diversity)
🔸定義:強調在一個團體或組織中,各類背景、特質的差異性,包括性別、種族、年齡、性取向、宗教信仰、教育背景、工作經驗、婚姻狀況等。
🔸應用:企業應當積極招募來自不同背景的員工,確保員工群體的多樣性,進而激發創新和不同的思維方式。
👉公平性(Equity)
🔸定義:公平性指的是根據每個員工的不同情況,提供他們所需的資源、支持與機會,使每個人能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
🔸與平等的區別:公平(Equity)與平等(Equality)不同,公平更強調對每個人的特殊需求進行調整和支援,而平等則是無差別的處理每個人。
👉共融性(Inclusion)
🔸定義:共融性是指企業能夠接納並尊重每個員工的差異,使每個人都能自由地表達意見、分享觀點並充分發揮其能力。
🔸應用:企業應該創建一個無歧視的工作環境,讓所有員工無論其性別、年齡、種族等背景如何,都能夠感受到平等的機會和尊重。
📌DEI為什麼重要?
1️⃣提高創新能力
來自不同背景的員工能夠提出不同的觀點和創新想法,這有助於提升企業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是因為多樣化的團隊能夠更靈活地應對市場的快速變化。
2️⃣提升員工滿意度和忠誠度
當員工感受到自己在公司內部是被平等對待、尊重並有發展機會時,他們的工作滿意度會顯著提高,從而提高留任率。企業創建一個公平的工作環境不僅能增加員工的歸屬感,也能降低流失率。
3️⃣吸引和保留頂尖人才
DEI能夠吸引來自不同背景的優秀人才,並幫助公司保留關鍵員工。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求職者將DEI作為選擇工作的標準之一。
4️⃣強化品牌形象
企業通過積極推動DEI,能夠展示其對社會責任的承擔,這有助於提升品牌形象和聲譽。當企業在DEI方面做出明確承諾,消費者和投資者對企業的信任度也會提高。
5️⃣符合法規要求與社會期望
隨著政府和監管機構對企業社會責任要求的增強,許多國家已經制定了關於多元性、公平性和共融性的相關法規。企業推行DEI有助於符合法規要求,避免法律風險,並滿足社會對企業責任的期望。
📌DEI的實際操作方向
實施DEI需要企業在文化建設、管理層支持、政策制定和員工參與等多方面進行深耕。具體措施包括:
1️⃣建立支持DEI的企業文化
🔸領導層帶頭:企業的高層管理者應該作為推動DEI的積極倡導者,並通過以身作則來營造支持多元共融的企業文化。
🔸員工參與:建立員工資源小組(ERG)和定期舉行DEI培訓,幫助員工理解並推動DEI的核心價值。
2️⃣改進招聘與培訓過程
🔸多元化招聘:企業在招聘過程中應特別注意來自不同背景的候選人,確保招募過程公平且包容。
🔸員工培訓:定期舉行DEI相關的培訓,讓員工在了解多元、平等和共融的同時,培養尊重他人差異的文化。
3️⃣創建公平的職場環境
🔸公平的升遷機會:企業應確保所有員工,無論性別、年齡或種族,都有平等的發展機會。
🔸設立支持措施:例如提供無性別化的化妝室、設立親子工作區等設施,確保所有員工都能在舒適、安全的環境中工作。
4️⃣激勵創新與合作
🔸開放的溝通渠道:鼓勵員工提出創新想法,並提供建設性的反饋。
🔸協作精神:鼓勵跨部門合作,並通過多元化的視角來提升問題解決的效率。
📌DEI的反向反思與制度爭議
👉從平權到特權?美國反DEI政策的浪潮
在美國,針對「多元、公平與共融」(DEI)政策的反思與爭議日益增加,特別是在川普總統上任後,相關討論更為激烈。川普政府於2025年1月20日簽署行政命令,要求聯邦政府終止所有DEI計畫,並禁止聯邦承包商推行相關措施,
反對DEI的政策支持者認為這有助於回歸基於績效的擇優錄取,因為DEI政策可能導致「逆向歧視」,即在促進多元化的過程中,可能對多數群體造成不公平待遇。例如,部分企業領袖質疑,過度強調多元化可能降低標準,影響專業能力;相對的,支持DEI的政策批評者則表示,DEI旨在確保機會平等,並非優惠特定群體,取消DEI措施可能使歷史上處於不利地位的群體再次面臨不公平待遇,並強調多元化能帶來創新與競爭優勢。
上述聲音顯示,DEI政策在美國引發的反思與爭議,反映了社會對於如何平衡多元共融與公平競爭的不同觀點。在推動DEI的同時,如何避免可能的逆向歧視,並確保所有群體都能在公平的環境中競爭,將是未來需要持續關注的議題。
👉平權還是偏權?從種族入學制度反思DEI的界線
2023年6月29日,美國最高法院以6比3裁定,大學在招生時不得考量申請者種族,認為此舉違反憲法中「平等保護條款」,這項裁決終結了推動校園多元化的「平權行動」(Affirmative Action),引起教育界與社會極大震撼。支持者強調,招生應回歸以個人實力為依據,避免以種族作為優先標準;但反對者擔憂,這將使少數族裔學生在高教環境中更難獲得機會,並弱化校園的多元性。
這場關於「公平」定義的爭論也延燒至台灣。原住民學生在升學考試中享有10%加分、通過族語認證者更可加權至1.35倍,原意是彌補族群長期教育資源不足的不利處境。然而,制度也引發質疑——都市原住民是否仍應享有相同加分?政策是否更有利於中產階級,而真正弱勢族群反而被邊緣化?
在DEI倡議愈發盛行的當下,這些政策的實施初衷與實際效果值得審慎檢討。我們需要反思:當「多元」與「公平」之間產生張力時,是否可能讓原為平權設計的制度,轉變為另一種形式的特權?如何在促進共融的同時,兼顧競爭機會的合理性?這些都是DEI實踐中不可忽視的核心議題。
👉台灣企業如何面對全球反DEI風向?
隨著美國DEI政策正從「強制推行」逐步轉向「選擇性執行」,台灣企業,尤其是在美投資與營運的廠商,已無法對這波反DEI浪潮視若無睹。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在尊重當地法規與文化的同時,維持組織效率與全球競爭力,對在美台商而言,當務之急在於具備主動調整與策略應對的能力。:
1️⃣ 掌握當地法規與趨勢,避免盲目跟隨或一味抗拒,透過靈活應變,確保業務穩定、合法經營。
2️⃣ 建立透明且績效導向的人才制度,確保落實多元政策時,仍堅守「用人唯才」原則,避免外界誤解為降低標準。
而對本土企業來說,面對國際反DEI風向,則不應選擇觀望或退縮,而是應該持續深化對DEI的投入。從企業高層開始強化認知,建立制度化的管理與教育機制,並積極與其他企業、學術機構及非營利組織合作與交流,推動台灣具有多元平等共識的共融策略。
儘管外部環境正快速變動,DEI仍是全球企業發展的核心價值之一。台灣企業唯有堅守這項價值,並在策略與實踐層面持續深化,才能在全球市場中維持競爭力,並為建構更公平與共融的社會貢獻力量。
結論
DEI的實踐不僅對企業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還能顯著提升員工的滿意度、創新能力以及公司的整體績效。企業若能積極推動DEI,並且將其內化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將有助於吸引並保留頂尖人才,並在全球化競爭中脫穎而出。隨著全球市場對多元共融的需求不斷增長,企業需要抓住這一趨勢,才能在未來實現可持續的成功。
關鍵字:DEI、多元共融、人才發展、員工滿意度
撰文者:鍾維軒
指導老師:顏世嘉老師
參考資料
1.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carbon-reduction/blog/3015692
2. 余倩如(2024)。ESG重要拼圖-企業如何打造多元共融DEI的人才永續。會計研究月刊,(462),52-56。https://doi-org.autorpa.lib.ccu.edu.tw:8443/10.6650/ARM.202405_(462).0007
4.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carbon-reduction/blog/3016057
5.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archive/Article/Index?StrId=7010493
6. https://hakkanews.tw/2025/02/27/in-defense-of-dei-policy-how-the/
7.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307/8523450?utm_source=chatgpt.com
8.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66063739
9. https://www.cheers.com.tw/talent/article.action?id=5104117&page=2
10. https://ynews.page.link/ZEK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