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 年齡 × 風險:HR面對平權挑戰的策略思維

人資小週末

2025年7月22日 下午 4:55

佳文分享

| 2025平權意識・HR風險管理:法規與意識形態的碰撞

一、時代背景:雙重挑戰下的HR角色

2025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佔比超過20%,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與此同時,性別平權意識持續升溫——從性騷擾防治三法上路,到性別友善職場政策逐步落地,無論法規要求或社會輿論,都對企業提出更高期待。

面對這股「多元與共融」的時代浪潮,HR不再只是制度執行者,而是站在風口浪尖上肩負預防與回應職場爭議的重任。當代職場平權挑戰,不只關乎歧視與偏見的防範,更考驗企業是否具備辨識風險、轉化文化的能力。

在多元聲音共存的職場中,HR必須面對核心問題:如何兼顧法令遵循、價值倡議與組織穩定?如何在「不說出口的偏見」與「無意識的制度不公」中識別潛在風險?這不僅是倫理問題,更是一門專業的策略思維。

二、風險框架釐清:HR面對的多層次風險

職場平權的挑戰,往往不在法條未訂、制度未設,而是在「有規不行、有錯不察」的模糊地帶裡悄悄發生。HR作為制度實踐者與組織文化設計者,所面對的風險涵蓋更廣、更深的層面:

1. 法律風險:違反法規的實質代價

HR作業若涉及性別或年齡歧視(招募、薪資、升遷、解雇等流程),將可能觸犯《性別工作平等法》與《就業服務法》等規定,導致訴訟、罰款或被認定為不公平勞動行為。性騷擾事件處置不當,也會衍生法律責任與聲譽損害。

2. 雇主品牌風險:形象受損、人才流失

在社群與媒體高度敏感的環境中,任何性別或年齡不平等的內部事件,一旦被揭露,將迅速引發輿論風暴,削弱內部員工士氣,影響外部人才吸引與留任。

3. 營運風險:制度偏見對績效的長期侵蝕

組織對員工的性別或年齡偏見,長期將造成優秀人才流失、團隊協作困難、士氣低落,進而提升招募成本並削弱營運績效。這些隱性損耗常被低估,實則是HR應優先防範的核心。

4. 文化風險:組織價值觀與社會趨勢脫節

若企業文化未能與多元、共融的社會趨勢對齊,將難以吸納與留住不同背景的人才。少數群體員工可能無法融入團隊,進一步影響整體創新力與競爭力。

特別是「性別」與「年齡」議題,往往與無意識偏見與既定意識形態密切交織,難以量化卻後座力驚人。當代HR若僅止於表層合規,未能辨識潛藏於制度、語言與管理習慣中的文化風險,就容易在事件發生時陷入被動與應急。

三、策略思維轉向:HR的四大核心轉變

面對性別與年齡平權帶來的風險,HR需要具備前瞻性的策略視角,實現四個核心思維轉向:

1. 從「遵法義務」轉向「前瞻預防」

政策與制度完善的重要性 依據勞動部2025年統計,職場性騷擾受害者仍多達每年約26萬名,女性比例超過3%。性騷擾防治三法修法後,強化了雇主的防治義務。企業若僅實施形式化合規教育,不建立匿名通報及外部調查合作,依然容易遭罰款及聲譽受損。

外部調查與匿名通報實務 勵馨基金會建議企業與外部性別團體合作,聘用第三方調查員保證申訴公正,避免二度傷害,並實施匿名舉報機制,提升員工對防治系統的信任度。

2. 從「個案處理」轉向「系統治理」

制度設計改善績效 某大型零售業在人力盤點中發現高齡員工升遷停滯後,HR部門調整升遷評鑑機制,新增「跨部門貢獻力」與「知識傳承力」指標,成功挽留關鍵人才,符合多元包容(DEI)趨勢。

法規監督與數據管理 2024年部分企業因未盡性騷擾防治義務遭裁罰,包括外交部財團法人等公部門違規案例,說明制度完善的急迫性。

3. 從「僱主視角」轉向「勞動者視角」

跨世代對話與員工資源群組(ERG)實踐 外商企業設置「Women in Tech」社群,積極收集女性工程師職涯障礙與支持需求,依據調查結果優化晉升與導師制度,提高女性主管比例,在科技產業中已有成功實證。

心理安全與系統支持 國內外研究強調,心理安全氛圍及多元共融文化,是減少無意識偏見、提高員工滿意度與留任率的核心。

4. 從「危機應變」轉向「品牌價值」

公開透明與品牌正面塑造 某知名人力銀行平台透過年報公開性別薪資差距及改善計畫,獲青年世代大力肯定,成功塑造誠信透明的雇主品牌形象。

CSR結合多元平權 將員工真實故事納入企業招募與品牌故事,透過多元文化與性別平權形象建立來吸引並留住優秀人才,是現代HR與行銷協作的新趨勢。

四、組織內的現實難題:在矛盾中前行

1. 企業價值與管理文化的落差地帶

企業對外高舉「多元共融」、「世代共好」,但內部實務中,部分主管對平權議題仍抱持保留甚至抗拒態度。特別在績效導向環境下,HR常陷於「制度寫得出來,文化推不動」的兩難。

🔍 應對建議: HR應視自身為「文化調節者」,善用內部槓桿影響力,逐步鬆動語言與行為的默許機制。例如邀請高階主管參與閉門對話、以數據連結管理痛點,促進理解與參與。

2. 資源競爭下的優先排序難題

性平制度與員工支持措施,常被視為非急迫任務,在資源配置上易被邊緣化。當HR面臨留才、轉型與制度優化等多重壓力,平權工作容易被貼上「形象工程」標籤。

🔍 應對建議: 將平權策略嵌入日常流程,使其成為組織效能提升的工具。例如在主管評核中納入文化指標、於招聘流程引入平權敏感度測驗,都是低成本、高影響的起手式。

3. 內外壓力下的角色耗損與道德疲乏

在#MeToo與社群輿論壓力下,HR往往成為第一線接收衝突與期待的窗口,卻缺乏足夠支持。當HR同時承擔聲譽維護與員工信任建立,極易產生心理負荷與職涯耗竭。

🔍 應對建議: HR部門同樣需要支持系統與資源,如設立「倫理委員會」或「組織健康小組」分擔決策壓力,導入心理諮詢與外部顧問網絡,並定期盤點HR角色是否過度偏向「危機處理員」,忽略策略設計者的核心職能。

推動平權不只是理念問題,更是資源、角色與文化結構的綜合課題。

HR若要在現實限制中找到可行路徑,並持續累積組織內的信任資本與專業話語權。

五、從政策助力到組織行動:雙軌推進的實務策略

政府與企業的協作努力

近5年來,勞動部積極推動中高齡及高齡者就業支持政策,鼓勵企業進行職務再設計、促進世代合作與經驗傳承。「友善就業菁采獎」表彰致力於推動中高齡就業與世代共融的企業,呈現實際友善職場操作方法。

企業實務中的多元教育訓練方式

  1. 政策宣導與領導示範:企業高層主動公開承諾性別與年齡平等,實際參與政策推動與價值倡議
  2. 將DEI訓練納入員工發展機制:包含無意識偏見、溝通技巧、權益保障等主題
  3. 行為指引與情境模擬:透過實際案例演練與流程敏感度訓練,提升管理共融意識
  4. 申訴與支持機制建立:設置匿名回報與調查流程,提供心理諮詢與支持團體
  5. 客製化多元課程:依據年齡、性別與職等設計適性發展課程

實施挑戰與因應策略

主要挑戰:

  • 文化落差與主管保守心態
  • 資源與績效導向壓力
  • 訓練效益不易量化
  • 員工參與動機不足
  • 刻板印象根深蒂固

成功案例與效益: 國際與本地實證顯示,多元共融企業在創新力、員工滿意度與財務績效上皆優於同業。勤業眾信、國泰金控等企業導入DEI策略後,不僅提升留才成效與團隊氛圍,也強化外部雇主品牌形象與招募競爭力。

調查指出,高達76%求職者重視職場多元性與企業價值觀一致性,尤其年輕世代更在意誠信與共融氛圍。平權政策不僅有助吸引人才,更能減少潛在訴訟風險與負面公關成本,長期強化企業營運穩定性。

六、結語:HR的專業價值與未來展望

走過制度改革與文化轉型的層層關卡,HR的角色早已不再只是「風險控管者」,而是設計更公平、穩健、共融工作場域的推動者。

性別與年齡平權的發展現況

性別議題相對明確:具體法規、培訓機制、配套措施與媒體關注逐步到位,組織也能透過制度與指標評估成效。然而,年齡平權則仍存在政策、文化與行動的「三重落差」,無論法規補強、管理策略或社會共識,皆有待同步推進。

中高齡人才的價值重新定義

基於個人過去研究結果,企業對中高齡勞動力的態度矛盾並存:一方面肯定其穩定性、敬業精神、包容力與溝通協調能力;另一方面,也擔憂其過度依賴舊經驗、心態轉換不易,或數位技能需更多培力。

這樣的「兩難地帶」,正是HR發揮關鍵價值的切入點。我們不該以單一標籤定義年齡,而應從「功能與障礙」角度切入,透過盤點職缺與拆解職務內容,提升對人力需求的敏銳度,建立無齡化的人力分工邏輯

實務支持策略

企業可透過多元策略支持中高齡員工發揮所長:

  • 職務調整與輔具設計,協助身體機能退化者維持工作能力
  • 數位再訓練與適性培力課程,降低技術落差
  • 跨世代混齡團隊,發揮中高齡員工經驗與青年員工創新力的互補優勢

成人學習者具備的自主性、實務導向與自我驅動能力,正是企業在轉型與傳承階段最需要的能量。HR不僅應從制度面盤點適任機會,更要在文化層面引導組織看見並信任中高齡人才的潛藏價值,讓「年齡」從風險因子轉化為競爭優勢。

風險管理不是防堵問題,而是設計一個能讓每一位工作者參與、貢獻、並被看見的環境。

撰文者:陽忻宸

參考資料

2024 年員工風險報告

7 風險管理最佳實務:全球人力資源指南

超高齡社會來臨 台灣企業準備好了嗎?中高齡就業的現實與迷思

2025人資長論壇 數據驅動下的人才管理與永續實踐 打造以人為本、與社會共生的幸福企業

全台每年26萬人遇性騷!職場性騷擾防治刻不容緩

2024上半年職場性騷擾統計出爐 6成申訴成立、敵意式性騷擾最多

ESG每週必讀》從麥當勞案看企業如何防治性騷?2025擴大勞檢納入「這項」

DEI 多元共融是什麼?了解企業多元共融 4 大好處和落實方法

職場年齡歧視問題加劇 中高齡員工面臨薪資與升遷雙重挑戰

DEI:中高齡人力資源續留職場的關鍵

禁止年齡歧視!職場中有「這些」就會觸法!

45+就業資源網

112 大專學生研究計畫 | 心「友」「齡」犀,主管通 ─ 高齡友善企業中高齡人力發展之研究:管理者觀點

文章標籤

# 超高齡社會# 人才管理# 組織文化# 多元共融# 職場平權# 風險管理# DEI